立即捐款

雨傘運動,下一站...?

雨傘運動,下一站...?

(獨媒特約報導)文化界監察暴力行動組於星期日(11月9日)舉辦論壇,討論雨傘運動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思索上與方向性的刺激。內容包括近日爭論不斷的退場問題及雨傘運動未來的何去何從。論壇主持為文化監暴召集人舒琪,而四名嘉賓分別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時事評論員黎則奮、 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及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

黎則奮首先分析雨傘運動,他指運動與本身三子所構思籌劃的有所不同,他們實際上已經退出,但主流媒體仍以他們的意向解讀成運動的發展方向,令原來沒有大會、大台,沒人能領導的運動更矛盾。他相信激進派批評三子是因為旺角是他們自己打拼而來,主要由基層群眾組成、與全鐘等佔領區有目標分別。他認為是次運動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是數個深層次矛盾的大爆發,而成因有三:

1) 地產霸權導致貧富懸殊
2) 世代之爭
3) 中國問題及本土主義的興起

他又指,參與行動的多是年青人,因為由數據顯示,年青人十年來平均入息幾近沒有上升,難以生活。故此他們都沒有退路。

許寶強則談及更多運動的延續,他指大家竭力爭取的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推翻人大831決定等,都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緩和貧富懸殊、地產霸權等造成的深層次矛盾。他舉例為何有人可以用「阻住我番工」作為反佔中的藉口?難道真的人人熱愛每天上班十二小時?其實本質上就是現制度下奇怪的產物。制度下人變得只懂「搵食」,和動物無異,而運動就是想找回人已失去的價值,例如對陌生人的信任、尊重。幸運地這些美好的品質已在運動中漸漸萌芽。

他指長期佔領需要不少行動及建設,不斷完善的自修室是很好的例子,為不同的生活事情開村民大會亦是好的建議。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表示著佔領已變成生活,而他正預備開辦雨傘大學,在抗爭中延績教育。

許又強調,佔領區以外亦能以不同方式推廣人民的價值。除了恆常的洗樓,落區,也可以將佔領區內生活拍成影片,與電子平台互相配合,改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說只要能達到目標,各種方法都可以,不需要自限選擇,最好以多元形式發展。形體不在,精神不滅,即使運動轉移地方,也可以繼續深化討論。最後他指香港己經得美麗,討論如何維持下十分重要。

吳靄儀亦同意,佔領行動已有意外的成果,佔領區充份體現世代交替,老人政治已經不適合。「面我們對待自家寵物也比政府對待我們好的處境,我們更要奪回未來。」吳同時又指,這顯示出舊民主已經過時,由訴求式民主變成參與式民主。她提出「走遍社區,轉換世代」,認為不只街頭運動需要更換世代,更要於立法會等權力機關更換世代,重新復活其職能。她對此有更具體的提議,基於李怡提出的的「佔領者同盟」,她提議先簽訂「佔領者約章」,內容句括:

1) 全民制定政策
2) 設立長期佔領區
3) 設立流動佔領區
4) 流動民主教室

張秀賢認為,政府施政從來不以人為本,只是一意孤行推行政策,沒有考慮過對公眾實際的影響。而近年政府亦將青年問題實質化為樓價太貴、收入低微等,漠視問題的根本原因,令社會矛盾日益嚴重。面對雨傘運動的訴求,只一味推上國家層面,將其能承擔的責任推得乾淨。

張補充指,希望能夠透過討論,令社會各界能互相磨合,修補撕裂。而佔領運動只是起步,提早民主實踐才是最終的目的。

記者:陳偉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