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切從「搵食」開始 :《後殖民食神之歌》後感

一切從「搵食」開始 :《後殖民食神之歌》後感

圖片來源:前進進Facebook

「歲月流金,前世詠嘆今生。吃下了什麼?又吐出了什麼?唱不盡一首荒涼悲歌。」~《食神之歌》

《後殖民食神之歌》的文本以已故作家也斯先生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為藍本,選取了其中三個故事〈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愛美麗在屯門〉和〈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改編以成。編導說,這劇要空腹進場看。離場之際,果然像吃撐了的人,滿腹的情感介乎在吐與不吐之間。我們或許都沒有經歷過三個故事主人翁所身處的時代和處境,卻仍能在中找到共鳴和感受到當中濃厚的香港情懷。

跟劇中的「愛美麗」一樣,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界人,在中學之前活動範圍離不開屯門、元朗、天水圍,放學後會在屋村商場、輕鐵路軌附近的地方流連,也會吃小食檔一蚊一串的魚蛋,十幾蚊一大盒的豬紅豬皮蘿蔔,在中學之前除了學校旅行、考察團之外,都幾乎沒離開過新界。回歸之時我仍是一個幾歲孩子,對回歸的記憶只在於忘了什麼時候開始學校在國慶日前後,會在早會時進行旗儀式。後來搬了出市區,才開始也會到港島區蹓躂,對各英式的建築物感到好奇,亦有了如「史提芬」所有的若有所失:在自己未誕生的時空,在這些充滿歲月痕跡的地方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相對於「史提芬」和「愛美麗」的故事,「食神老薜」的故事予觀眾的感覺相對沉重。「我屋企係賣豬肉嘅,但我哋好少食肉。」老薜家中五代都以賣豬肉為生,家業在時代交替中經歷興衰,恰如他自身的事業,也經歷過大起大跌,見慣風浪的他出奇地豁達,亦出奇地執著。情人「百合」利用他為自己的事業搭路結果出了岔子,他不介意賠上聲譽承擔責任,劇的尾聲小雪未婚有孕,他不介意流言蜚語容小雪在他家安胎,朋友在家偷酒「黃菊」當面開火他仍能一笑置之。為了支持他欣賞的小店,他可以吃下十幾碗粥,為了去喝一碗「老火靚湯」,肥胖的他可爬幾百級石階,為了為各個他認為有歷史價值的地方作紀錄,他可以放棄對飲食節目的膚淺的抗拒,東奔西走地擔當飲食節目主持。他的豁達建基於人情,他的執著亦建基於人情。

老薜說,一個人能照顧好自己的腸胃,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吃什麼,而不受外力影響選擇,才稱得上真正的獨立。這句話頃刻如子彈打進心臟。自從搬進市區後,已很少回新界,直至有一次約了朋友在屯門吃飯,驚覺已面目全非,一個平靜而「市井」的新市鎮,在幾年間四處都可見刺眼的電燈箱。朋友說,很快你到哪兒逛街都一樣,還不是哪些連鎖品牌的店子。到我們在想晚餐吃什麼時,發現那些我們從前常光顧的小店,都一間接一間結業了,我們結果還是去了一間「到哪兒都一樣」會有的餐廳進膳。那晚跟朋友說,如果有天元朗沒有B仔,還是不是元朗。朋友回應,香港仔魚蛋粉北角雞蛋仔不是香港仔和北角才有。

全劇從「港燦」的口腹開始,走進深層次的價值探討,讓我們從「搵食」開始反思生活,亦停下來看看我城的變幻。老薜的助手小雪說,紀錄城市中即將消亡的文化和被遺忘的地點,是老薛表達社會關懷的一種方式。《後殖民食神之歌》,大概也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致香港的一份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