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保護綠化地的重要性

保護綠化地的重要性

早前城大舉行「香港的綠化地與房屋供應論壇」,討論綠化地未來,多角度的思考,為香港的環境、規劃政策把脈。政府計劃開發超過七十幅市區的綠化地,超過一百五十公頃,建九萬個單位,社會反對聲音不絶於耳。綠化地是房屋供應,還是生態資源呢?論壇嘉賓從本地的生態、市民健康和土地供應的角度談及綠化地的重要影響。

從環境角度,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出政府的綠化政策,在市區廣植樹木,卻鏟掉市區的綠化帶,並不洽當。規劃的過程中,政府常估生態價值。以鳳園例子,政府將綠化帶視為人工植林,降低價值,但實情向次生林演進,影響3000 棵林木,當地找到重要植物,包括︰石筆木,吊鐘王,土沉香。在大窩坪案例,文件跟事實不太相符,政府推說樹種價不高,卻無視林中的小河,找到大頭蛙,小棘蛙等珍貴動物。按政府邏輯,低生態價值土地就可建屋,綠化地都不能保存,難道只剩下米埔才可保留。而現時城規會機制,多考慮交通問題,綠化帶的康樂價值相較低。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先生指出香港的空氣污染嚴重,而在倫敦的研究中,樹木可吸收空氣的污染物,而每100平方公里的面積的樹木,每年可減少90噸的懸浮微粒(PM10),救回2條的性命。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博士指政府不應優先開發綠化地,反而重新估算人口和土地需求,善用空置官地、棕土和工廈用地。前地政署助理署長Mr Allan Hay建議政府先發展棕土,棕土多分存在新界西北,指已被污染和破壞的土地。棕土問題,源自八十年開始的土地破壞,需要想辦收回棕土地,既可較快發展為住宅,亦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開發綠化地,社會反對聲音不絶,在2013年的中大的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布「市民對香港房屋土地供應及發展的看法」調查結果,近七成的市民不接受為增加房屋供應,而減少綠化地。現時政府一意姑行,逆民意而行,捨易取難,任由800公頃的棕土作貨櫃場、貨倉,香港下一代難道只會剩下米埔等高生態的綠化地嗎?

下圖為前地政署助理署長Mr Allan Hay在論壇上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