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別將政治問題歸究青年

別將政治問題歸究青年

雨傘運動爆發,各界爭相表示今次運動乃世代之爭,是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反抗,而建制方面亦似乎有相同結論,並開始在處處抗爭的環境下,「放風」指將來務必加強青年工作,例如特首將於扶貧委員會開設小組,探討基層青年向上流動的措施,又或者是有建制中人提議舉辦舞會去青年發洩剩餘精力等。
  
雖然舞會的建議令人發笑,但總結種種風聲,可見建制是沿用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後暴動思維,去應對現今所發生的一切抗爭,即指青少年參與社會運動,全因精力太旺盛,以及青年人的個人問題未解決。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殖民地政府明確提出「剩餘精力論」,故需要發展青少年服務,舉辦更多活動讓青年人的精力得以發洩,社福界的青少年服務便應運而生。及後數十年,社福界青少年服務承擔了青少年個人發展的重要一環,已是後話,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青少年服務的緣起,是當時政府為了「維穩」的權宜之計。

回到2014年,熟悉的老調又再重彈,諷刺的是昔日被指精力過剩的青年人,許多也進入了建制成為要員,更掉轉槍頭指現今的青年人需要發洩,究竟他們是忘掉昔日的熱情,還是富有「同理心」地認為自己也曾「行錯路」,精力需要宣洩?答案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但問題是,雨傘運動發展至今,無論是建制中人還是我們作為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均有意無意之間墮進了「青年作為運動主體」的圈套,我們鋪天蓋地提倡運動是世代之爭,換來建制因勢利導的回應:既然是世代之爭,那只要解決一代人的「需要」,問題便會解決,社會不再反彈,民主呼聲便會壓下去,並企圖將運動的成因定性為青年人的剩餘精力,而並非制度上的不公義不平等。

所以,建制提倡青年工作的重要性,肯定是建基於以上分析,重提「剩餘精力論」亦並非為了確切解決問題,而是向「上一代人」發表講話,讓大家團結一致,壓下躁動暴烈的青年(民主)運動,維持社會和諧穩定,並將爭取民主的運動「降格」成為較為短視和自私的「利益爭取」,換句話說,將民主運動的道德光環摘下來,讓爭取民主的共識降格成為香港內部的「政治及利益爭拗」,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

民主運動要面對如此連消帶打的攻勢,要化解着實不易,不過我們可以做的,首先是澄清運動的本質,明顯地,今次雨傘運動是一場全民運動,是普羅大眾抵抗官商勾結獨裁政權的階級抗爭,為了反抗壓迫而爭取民主政制,並不是甚麼「剩餘精力」。當然,爭取民主對改善青年處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是香港青年現今所面對的困局,除了不民主政制導致政策傾斜剝削青年之外,背後還依仗父權的社會氣氛與文化支撐着其合理性,例如深植普羅市民腦中的「一蟹不如一蟹」論述、「青年人不能吃苦」論述等,這是都不能單靠民主政制去解決。

政府放風染指青年政策,其實是將政治問題統統歸究於青年身上,此種做法正是建制淡化政治矛盾的慣常手段,我們定必要小心應對。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