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泛民和勇武之外,尋找戰鬥的非暴力

泛民和勇武之外,尋找戰鬥的非暴力

勇武和非暴力鬥爭是全然不同的兩套價值。

按照時髦的激進思維,前者象徵力量、勇氣和意志,後者被動脆弱兼坐以待斃,「已經out咗」。然而,這似乎是扭曲。

不諱言,扭曲非暴力鬥爭的,可能是嘴巴經常掛上非暴力的人士,他們把它看作是和平理性的同義詞,以至像不准粗言穢語的小學校規一樣,以之規範公民不准打架。可是這一了解其實不準確

在甘地思想中,非暴力從來是戰鬥性,所以它跟不合作不服從的對抗精神難以分割(基於政權統治必須人民配合的原理,借力打力)。像是最初的佔中原理,它不單是非暴力,而是坐在地上癱瘓馬路,堅拒不去,這才是關鍵。(當政府消化了不服從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如何擴展運動,這是困難課題。)

身處20世紀上半的印度,甘地非暴力運動本來就是區別於另外兩條路線,一是跟體制合作的溫和改革路線,其次是鼓吹武裝攻擊、恢復印度勇武傳統的民族狂熱分子,甘地提倡的是第3種戰鬥。

這路線不單是實力懸殊下,武力抗爭的民眾必輸的現實考慮,而是甘地對政治反抗不一樣的思考。也就是,假若要使政權的暴力性格徹底展視人前,我們要做的可能恰恰相反,不是硬碰,不是反擊,而是展現一種非暴力但不屈從的道德反擊。正如殖民帝國是以暴力、霸道和物質施展權力,甘地則以信仰、不殺生和道德來反擊。

印度的反抗同樣面對頭破血流和濫捕不斷,但甘地式的非暴力主義者不會選擇迴避,而是以一副沒有武裝化的道德之軀,坦然承受暴力來展示暴力,這其實要求極大的自制和勇氣,其實更難做到。

後雨傘時代,不是非暴力已經out咗,而是透過反思這次經歷,深化擴展非暴力的運動實踐,讓它真正成舊泛民和勇武之外的第3條路。

文章刊於今日明報觀點版
圖片:Benson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