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五里雲霧中 看屌左膠

五里雲霧中 看屌左膠

文:費安娜周

在佔領運動中,我們常聽到對「左膠」的批評。所謂「左膠」其實不是新衍用語,早於與新移民有關的爭論中,這個用詞已冒頭,來特定意指立場傾向支持新移民權益的人。後來,這詞語也在社會運動中出現,用以指責左傾團體。

而在今次運動裏,最早掀起風潮的大概是熱血公民,在網上出帖出圖指名道姓指斥了一些社運人士,提醒其他人莫要被這班「左膠」騎劫大會。辨別「左膠」,大抵靠幾項行事特徵,最廣為人知則是唱歌、辦一些康樂活動、在大台拿咪、小組討論,任何人符合以上一項,動輒就被標籤。不難察見,這是十分有組織的活動,不光靠現場的一百幾十張「提防左膠」的海報,還有網上熱血時報的帖子,以及接連不斷的改圖。熱血公民一邊呼籲「不要大台」,另一邊卻又嗌咪宣傳自己理念,雖無大台之名,但有大台之實,不難猜測,一系列有組織的「提防左膠」行動,最終是打壓了異己團體,有利自己領導群眾。本來,只是一圈子內的人的事,或組織與一圍人的對立,後來一拍岸捲起千翻浪,擴大至群眾去,令大家陷入一個互相指摘、更加混亂的狀態。

但老老實實,左膠即是甚麼呢?不管是原初始作俑者,還是現在擴散開到群眾以內,都沒有清晰的定義,也少有解釋此污名與左傾立場的關係,譬如說,小組討論與「左」有甚麼關係?更甚,使用者不是為了批評左傾立場,而是純粹借助這個詞語,來指罵異己者,觀點不一就可能發炮,於是乎,製造了一個更混亂的狀態,繼續挪用一個模糊不清的詞語指責他人。滑稽的說,即使我大義凜然欲屌左膠除害,都不知害群之馬是誰,因為任誰都(可以)是左膠了。

風氣極速燎原,它甚至成為一種為罵而罵的用語。各種界定左膠的標準甚為鬆散,就連本來不是左傾的團體,甚至絕無可能是左傾的團體,都被指涉。譬如,運動初期有一定話語權的學聯和學民思潮就是一例。因有人或不同意學聯遲遲不衝不進的步調,不認同學聯的運動策略,學聯又曾經呼籲過民眾撤退,事後學聯就被冠上左膠名銜,遭指斥組織內部膠化、被操控了云云。無稽如學聯成員與左翼廿一成員聊天,也能被造文章。更甚是,熱血公民黃洋達等人曾因與搭棚師傅商量拆卸棚架,黃本人也有拿過咪公開講話,都被「反咬」為左膠。再荒誕的是,曾有人在旺角呼籲,藍絲帶都是左膠,想運動結束,要大家小心小心。這樣混亂不堪,不只是個人名譽受損或運動變得散亂,更是對這場民主運動的兩個致命打擊。

一、造成運動的嚴重撕裂。

必須先認清,這是一場成千上萬人參與其中的運動,沒可能每個舉動都讓在場人士認同,各人對運動策略可以不一,所謂共識和認同亦是靠有限度的妥協和理解才成。但這種屌異見者的風氣一旦養成,那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這標籤,任意抹黑對方的意圖和動機,仿佛只有自己一群才是參與運動的人,只有自己一群才懂得運動該如何發展。這樣,不但無助一場民主運動的發展,更會趕走了無端被標籤而有心參與的人。例如旺角佔領區「屌左膠」的風氣特別熱烈,有些無辜參與者被牽連,自自然想離開,或轉到另一個佔領區再續,那無疑分散了群眾,變成各個小陣營。這樣壁壘分明的運動局面,實在令人心裏難受,最差的情況更會使人卻步,再無心機留守。另外,那更是有違民主的精神:民主本應在眾多不同的觀點之間,商討出多數人同意,保障少數人權益的結論。談都不想談,而以污名攻擊他人,不過是鬥大聲,而輕視異見。在香港現時民主運動的進程,極需要大量的參與,才能壯大運動,但「屌左膠」背後的意識不但排拒了異見,更拒絕討論,讓民眾無法建立互信基礎。如此矛盾地操演著一種不民主的手段,分散民心,讓人人你猜我度,實在諷刺。

二、削減運動的彈性。

拒絕討論直接影響就是無視了有價值的建議,基本上令運動沒有後退的空間,難有別的走向。只要不是比較激烈的、有衝擊性的,則被認為是不進步。的確,運動之中,時常會有極保守、排斥激進的聲音,例如盲目信仰和平、不抵抗。但是,這不代表不激進的意見就無甚價值。譬如說,佔領運動,如果真要長期留守、不回家不上班,在佔領現場稍作放鬆,或嘗試與日常生活融合,也實在無可厚非,亦合情理。有些人認清這點,提出比較生活化的抗爭方式,例如早期出現的電影放映,或後來搭建的遮打自修室,可惜,都逃不過指責。若然真心認為某些活動或行徑不恰當,大可當場跟與會者討論,可惜現狀是,完全跳過磋商的過程,一下子就以令人費解的左膠標籤對方。這基本可以說是,靠大聲來壓倒別人,而不在論辯中說服別人。

最後,還希望帶出一點。「屌左膠」除了造成運動內的混亂和影響民主運動進程外,長遠下去更會削弱左翼政治在香港的價值和力量。本來,大眾理解中,左派就是親中共的,以為維護建制的就是左,是次運動再雪上加霜,陷入互相指摘左膠的局面,對「左」的模糊想像積累下來又不排解,令大家一聽「左」,聯想都是負面的。其實,左翼和親中共、建制派有很大的分別。左翼政治關懷草根、勞苦大眾的利益,追求社會和經濟上的公平。許多重要的福利政策,例如全民退休保障、最高工時,最先提出的往往是泛左力量。當然這些政策有不少討論空間。然而,沒來由的厭惡左翼,不只打擊了左翼組織,長遠而言,更會扼殺這些觀點,妨礙社會對這些觀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