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十年聲明壽終正寢 後佔領全靠民意延續

三十年聲明壽終正寢  後佔領全靠民意延續

1984年12月1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上的一張長桌,簽下了這份舉世矚目的文件。但一次又一次的信心危機,卻由八十年代一直延續至三十年後的今日,而且越演越烈。近月英方以調查《中英聯合聲明》實行情況為名,舉動頻頻,更傳有中方人員指聲明早於回歸時失效,引起軒然大波。其實環看歷史,《中英聯合聲明》早在回歸前已經名存實亡,只是北京對港態度越趨嚴緊,才令普羅大眾仿佛紛紛睡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從外交、經濟,以至實際執行上,將深圳河以南的整個香港歸還中國,的確是英國唯一可採取的做法。而無可否認,《中英聯合聲明》沒有對日後普選行政長官的方法作出明確解釋,但當時不少港人還是抱有希望,認為八十年代代議政制的實行是香港民主進程的開展,日後北京必定會在回歸後給予港人更多的民主。可是,一場春夏之交,令港人對未來的幻想通通破滅。1991年,立法局引入直選議席,往後數年,彭定康大力推行政改,結果被北京冠以「千古罪人」之名,又報復式取消「直通車」安排,聯合聲明以至基本法中「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再次受到衝擊。

回歸後十七年的今日,香港人沒有受到北京的恩惠,反而目睹北方的手越捏越緊,所謂港人治港無形地變為西環治港。一場佔領運動,引發普羅大眾對香港民主路的反思。但短短七十九日的抗爭,卻同時導致社會間的嚴重撕裂。香港素來是尊重言論自由的地方,但近年建制泛民的激烈對立,逐漸延伸到民間,並在這場佔領運動中表露無遺。有人認為,佔領運動遭清場告終,全因行動沒有適時升級,導致無以為繼且喪失民意支持。但想深一層,更進一步的行動例如主動衝擊政府建築,能否給予政府絲毫威脅?2014年的港共政權,已不會理會人民對其的任何控訴,直接對政府施加壓力並不能取得任何成效,故港人必須改變抗爭手法,而先決條件,是獲得主流民意支持。

踏入後佔領時期,有人提出以市民的不合作運動企圖向政府表達不滿,此舉實在荒謬。正如上段所說,做任何行動前必須考慮手法對政府施加的力量有多大。所謂分開交稅云云的不合作運動,只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即是你和我這些納稅人的血汗錢)和增加公務員工作壓力,對高高在上的官員沒有絲毫影響。看似可以透過公務員的不滿聲音向政府提出控訴,但其實轉過來不就是令更多民意傾向反對這場運動。

今天港人必須看清現狀,無論中英雙方對條文解讀如何,《中英聯合聲明》已失去任何實質法律效力是不爭的事實。而往後的民主路,亦絕不會風平浪靜,而且如無大是大非,香港人所享有的民主亦不會在未來十數年有所增加,反而應有心理準備北京會進一步直接治港。此時此刻,市民大眾才是支撐香港民主運動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力量,繼續以我行我素的心態搞抗爭注定失敗,唯有每人盡其一分綿力,務求將民主理念推廣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才有望為香港的未來帶來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