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水壩上的中國

水壩上的中國

文:中大國是學會會長黃宇翔

對於中國水資源問題,相信不少港人不甚了了。港人身處香港福地,水源不虞匱乏,而港府、社會對於水資源的危機感不足,彷彿也就是歌舞昇平,水資源好像和香港絕無關係。

身處一河之隔,河那一邊的中國,水資源問題卻是中國揮之不去的夢魘。根據統計,中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一次證明,不論中國的資源如何的多,除開十四億之後卻是少得多麼可憐。
 
當然,先天不足是一件大事,但後天如何調配更為重要。如何把中國現有的水資源好好運用,平均地調配似乎是中國政府所應當考慮的重中之重。

而中國政府也有考慮到這一問題,於是「南水北調」工程便應運而生,試圖把理論上水資源充足的南方水資源調往北方,以滿足北方的水力資源需求。然而,實際操作開工在2002年距今已經十多年,而中間十數年南方的發展迅猛,長三角和珠三角,以及新發展的西三角,作為中國的工業重鎮,耗水量比起以往劇增,能否有富餘的水資源供北方使用實在成問題。尤其在2010年的西南以及2011年的長江中下游也發生過大旱災。看來,南方的水資源也不如1952年毛澤東想得那麼充裕,而當然,習慣與天鬥的他,恐怕也未想過數十年後的今日南方也會缺水吧。

不僅如此,興修水壩本身似乎就是一個問題。自近代有水力發電始,各國興修水壩便「順便」加上水力發電機,既作水壩,也作發電。而絕頂聰明的中國人也不例外,不斷地興建水力發電站。然而,針無兩頭利,水壩也是如此,水力發電本身便和與供水存在必然的矛盾,水壩本身必須維持一定的水流量才能發電,故此,在旱季時仍因為發電之用而不得不於上游儲一定的水借助勢能以進行發電,而於澇季之中卻又為了保護發電機組,而要向下游大量洩洪。卻不能成功地調節水資源供求。

再者,全國的水壩非只一個。自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山頭主義嚴重,各地官員為求升遷,惟GDP是視,而GDP從何而來?當然從發展而來,「發展就是硬道理」嘛!而發展當然要用到資源,而重中之重當然就是水資源。只可惜經濟學的不變定律永遠有效:「資源有限,慾望無窮。」

那麼,怎麼辦,當然只有搶!於是日積月累,中國又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全世界有約五萬座水壩,而中國佔了一半。
 
可見,政令不出中南海不僅是一個政治符號而已,而且是實際且嚴峻的問題。但如何解決問題,卻仍有是政治問題,中央和地方建立一套有效且持久的協調方法、電力與用水取得平衡,水資源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

原刊於成報眾議院國是港事專欄(20/1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