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個外來姓氏──澳門兩百年土生家族的故事

一個外來姓氏──澳門兩百年土生家族的故事

賈嘉慧與爸爸賈利安感情要好,平日無所不談,更一起參加土生土語話劇演出

文:泰來

如果澳門是一條小漁村,那麼土生族群在澳門就像是長居在一所大宅之中的「七十二家房客」,他們相互間的關係密切而成就一個特有的社群,有他們非一般的習俗、各個姓氏間情誼深厚、雞犬相聞。然而這個「小圈子」從大清時代至今,獨特的身份形象漸漸淡化以及融入現今社會之中,或者我們身份不乏土生朋友,但能夠全盤保留其家族的土生文化傳統的又有多少?


賈利安求學時期與師長合照

清朝已居澳的賈利安家族

在澳門出名「好打」的空手道運動員賈嘉慧(Paula Cristina Pereira Carion)是體壇名將,是澳門爭奪獎牌的希望。活潑好動的她平日有另一個舞台,就是與爸爸一起參加土生土語話劇的演出。除了透過藝術表演反映澳門的民生百態、諷刺時弊,更希望透過劇場推廣,令瀕臨失傳的土生葡語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現時澳門的土生葡人只有約8千人,其中只得50人左右能夠流利的做用混合葡文、馬來語及西班牙語的混合語言。

賈嘉慧是賈利安家族第八代傳人,倘若草草以廿五年為一代人來計算,賈利安家族至少在澳門居住了二百年,早在清朝已經在澳門植根的他們,對澳門有著深厚的情誼。 「之前有個醫生問過我,有多少巴仙的外國人血統?我也不太清楚呢!」在法律界工作的賈利安(José Antonio Carion Junior)笑說,如果要追根溯源,可能要從法國起源的賈利安家族說起,經過幾個世紀,意大利、德國、巴西等地都有家族的分支,但他們卻沒有親戚在葡萄牙。當問到賈嘉慧最喜歡哪個地方?她二話不說便選擇澳門是她的家鄉。

對比回歸前後,賈利安坦言語言上的優勢過去的確令他們有更多「打政府工」的機會,但他亦說在回歸前更多當上高官的機會,大多數是留給「牛叔」(葡萄牙人),土生反而在回歸後有更好的晉升前景。他曾經在政府工作多年,七十年代至澳門回歸前亦曾往來葡萄牙、澳門和中國,感受特別深。


演出後台:飛文基(中)、賈利安父女(右二、三)

中國人仍在留辮子?

「以前的葡萄牙,人很單純,社會治安很好,亦算得上繁榮,但到了九十年代後期便大不如前,人心亦改變了不少。」他說79年在葡萄牙實習時,甚至有葡國人以為中國人仍是剃髮留辮的。「不少葡萄牙人自以為高人一等,尤其他們到了澳門後,很多人的性情大變,他們未必是有種族歧視,但就是有一份民族的優越感。」對土生而言,這個歧視說不上,他們亦有些人回歸前在葡萄牙買下房子留一條後路,亦有人選擇移居葡萄牙,當然後來更多人會選擇留在澳門。

雖然說葡文仍是澳門的法定語言,但在賈利安父女眼中,現時澳門政府很多葡文文書寫得錯漏百出,完全不尊重葡文。連帶土生昔日的語言優勢似乎亦有減弱。

集大成貪玩無惡意

生長在土生家庭,兼具了中國人的勤勉、聰明,也有葡萄牙人的開放、活潑。賈利安父女綜合土生的個性就是「貪玩但沒有惡意」。賈利安憶述年少時家教甚嚴,但亦有開放的一面,例如:中學便可以到郊外露營,甚至頑皮地在颱風襲澳的日子,與朋友一同將一些店家的招牌對掉,雜貨店變長生店,他們就是這樣頑皮愛玩,有時聽罷令人哭笑不得!「我試過將一包香煙的包裝從底部拆開,將小炮竹塞入香煙之中再原包封好。當著朋友面拆開這新的香煙,讓他們沒有戒心;也試過小心翼翼將一個蘋果挖開,再將一些牛屎塞進去之後請人吃……」那時候做他的朋工的提心吊膽。個性放浪不覊,但他們還是有一個度,明白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賈利安說,曾經與朋友在泳棚兩次救人,一次路過二嚨喉附近有火災,他也奮不顧身地協助救火,當年的土生男孩看似很野,但也有一顆善良正義的心。

他們仍懷念昔日澳門人守望相助的精神,哪管你是誰,大家見了面就是交換一個微笑的好日子。今時今日老一輩澳門人仍會一點蹩腳葡語,例如:「大媽DE」(蕃茄)、「亞東魚」(吞拿魚)、「爸打打」(馬鈴薯)……以前和而不同的世代,當然是值得大家懷念和嚮往。


土生土語話劇以幽默手法諷刺時弊,刻劃澳門不同時代的人生百態。


賈利安童年時與街坊合照

他們用甚麼征服了世界?

以前有一位土生朋友告訴筆者:云云殖民主義國家各有不同方法去統治別國。英國人會用語言,他們所到之處人人都要學英語;法國人用美食,他們的美食才能風行全球;葡萄牙人則用了性,他們到處留情也留種,無論在非洲或亞洲,一律來者不拒,造就今時今日在澳門有了土生這一群。是真?是假?留點空間讓大家去觀察和想像吧!

(獨立媒體網根據與論盡媒體之內容交換協議轉載此文,原文載於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