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捍衛粵語地位,絕非提倡霸權— 回應《廣東話的迷思》

捍衛粵語地位,絕非提倡霸權— 回應《廣東話的迷思》

閱過《廣東話的迷思》一文,於現時某些本土語言論述所作的批評,身爲捍衛粵語的團體以及其召集人,普教中學生關注組(下稱本組)和本人認爲有必要回應,以延續整個討論,及闡述我們的立場。

Hugo君以語言學的角度釐清「廣東話迷思」的四項論點,所言甚是。本組於反對普教中、捍衛粵語文化的論述,亦非以正統論、雅言論作基礎。然而,作者只是從獨立切割的論點作辯證,如果純粹用語言學從這些觀點來看,作者的理論無錯,但從教育的角度,作者所謂的「迷思」亦非完全無稽。筆者不是想推翻Hugo君的意見,也不會在此討論粵語是方言還是語言,而是嘗試以常識和教育操作的角度來補充Hugo君提出的幾個論點。

迷思一:「普通話受滿語影響;粵語承接古漢語,適合朗讀唐詩」。作者則說明了語言會隨社會時代變遷,故沒有所謂純潔正統。網絡上的確充斥不少「普通話是胡語,所以粵語比普通話優勝!」之類的論調,這些固然是意氣說話,不值一哂。不過,放在教育來說,教授詩詞歌賦時,使用粵語的確更具神韻。

引述資深教師陳漢森先生的見解:在香港用粵語教文言,宜利用粵語的優勢,除了用粵語朗讀唐宋詩詞較合韻之外,有部份詞語用廣東話理解更傳神。例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中的「對酒」可以「隊酒」來理解;「何事長向別時圓」、「向晚意不適」中的「向」字,香港人說「你向(音享)邊度呀?」,是「在」的意思。

迷思二:「粵語多聲調過普通話(所以粵語勁過普通話)」。作者則說明所有語言都是平等,不能以聲調多少來分孰優孰劣。但漢字總數幾萬,而且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甚至有些字詞是用發音來分別意義的。在實際運用上,粵語的確更抑揚頓挫,使音韻更豐富,表現中文的優雅。教育及語言學家潘國森先生亦在其著作《甲級中文》提到,普通話教中文的實際毛病,是同音字多致錯。他亦引述著名語言學家容若先生,說過大陸媒體中經常出現的錯別字,在用粵語思考、寫作的作者都不會犯。從教學層面看,在香港用粵教中的確有助學生吸收。

筆者並非否定所有語言是平等,而是認爲不該忽略實際的問題和差異,便搬出語言學理論斥責這些「迷思」。

迷思三則是實質的歷史,跳過。

迷思四:「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普通話是外來語。」作者則道出並非所有香港人的母語都是粵語的事實,認爲不應排斥非主流的語言。多元固然是香港的特色,然而,粵語系統中的廣州話,毋庸置疑是香港的主要共同交流語(common language),亦是構成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甚至可以說,沒有粵語作基石,香港的文化成就絕對不會如此卓越。當然,這只證明粵語是香港的主要交流語,是香港文化的載體,不是話全香港人的母語等於粵語。我諗香港人捍衛粵語的理由,不只是基於「因爲粵語是我的母語」吧,也是因爲粵語和香港在文化上已經連成一體,粵語已經成爲香港文化甚至香港人的象徴。故此,捍衛粵語就是捍衛緊香港,捍衛香港就是捍衛緊粵語。

捍衛粵語地位,並非提倡單元霸權

粵語和其它非主流語言,同樣需要捍衛,其保育同樣需要重視。然而,粵語作爲共同語,其主流、大眾的地位是不容否認的。引述Hugo君的說法,「香港有的是自由、多元、開放的社會」,不是如中共般專制大一統的要用官方語言來消滅方言,故此在香港,共同語的流行,和非主流語的保存,亦是並行不悖的。正所謂「沒有誰比誰高尚」,粵語的地位,與世上任何的語言都相同,只不過她在香港擔當共同語和文化載體的角色而已。Hugo君以「並非全香港人的母語都是廣東話」來說明事實,無錯,但嘗試以這種論述,將捍衛粵語稱爲單元語言觀,似乎捉錯用神。這令我想起某一些人,意圖用多元論來質疑粵語爲共同語的地位,用包容論來反攻擊捍衛粵語地位的人士,這樣才是假借弱勢的另類霸權。

再者,粵語之所以成爲香港的共同語,筆者不敢說完全是因爲自然的發展,始終在歷史的發展中,政治亦有一定影響力。縱使香港從沒有所謂官方語言(此處專謂Official spoken language),但作爲政府廣播機構的香港電台,當年定下以英語和廣州話爲廣播語言,殖民地政府必有其政治考慮。然而,相比起中共口講話無,卻明目張膽消滅方言,英國殖民政府將廣州話營造爲共同語的理據和手法也相對合理— 普及粵語同時,沒有消滅方言、非主流語言。

沒有誰比誰高尚

Hugo君所提倡的「多元、自由、開放」的理念,筆者是認同的。須知香港是個國際城市,外來移民族群歸化香港後,其語言亦成爲紮根本土的語言,應當容納。在保存其母語之餘,令他們學懂主流交流語(於香港而言是粵語),融入本地社群,亦是必須的。觀乎歷史,以往的中國難民、印巴裔、東南亞族群如是,今日的大陸新移民亦如是,不應排斥和歧視他們。

再引述作者所言,「無論是上海移民沈殿霞、法國移民官恩娜或是家裡講山東話的梁振英,在香港定居後,只要你願意開口講粵語,你就能立足於香港。」說得很好,香港從來就是提倡獅子山下自食其力的精神,正所謂「任何人都可以有佢的自主方法同權利去賺錢,沒有誰比誰高尚。」歧視的行爲絕不可取。

誠如作者文末所述,在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的「人海戰術」下,我們的確很難抵抗。這情況就如教育局經語文基金撥出二億二千五百萬給予推行普教中的計畫(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這計畫下,平均每間受資助學校可獲一百四十萬。政府用巨額利誘學校推行普教中,都是如150個單程證配額般,難以抵擋。

作者既然承認「香港有的是自由、多元、開放的社會,這就是我們保衛粵語的最大武器」,那麼我也要提醒Hugo君,與「自由、多元、開放」爲敵的,正是暗推普教中的教育局。意圖用行政手段壓逼粵語,意圖斷絕校園裏的學生和充滿活力的民間社會的連結,意圖「令粵語貧民化」的(引述自語言學家朱耀偉教授的推斷),不是捍衛粵語者,而是政府。

民粹和排他的論調,固然危害健康的本土語言論述發展,但在政府的專權下,只強調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等理想,又能否保衛到受到逼切威脅的本土語言?再推進一步,若果粵語失守,那麼其它較弱勢小眾的本土語言,又回否步粵語的後塵?

怎樣也好,Hugo君提出的意見,於本土語言論述的公共討論,及知識上的釐清,亦有大裨益。本人在此感謝Hugo君的啟發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