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是否要到完全失去,才懂珍惜獨立聲音?

是否要到完全失去,才懂珍惜獨立聲音?

這一邊主流樂壇,撐起雨傘奪得我最喜愛歌曲大獎,受各方熱烈討論。另一邊廂,在獨立音樂那邊,本土著名Live House Hidden Agenda 卻在苦苦支撐下,近日也不得不攪場《INDIE IS DEAD?》Liveshow,籌集資金作營運之用。在本地撐起Live House,比撐起一把雨傘花費更多力氣。

香港地夾band做音樂已經不容易,經營Livehouse更難。

首先,其中一個問題是租金。正如樂人地帶攪手王元龍於面書上所說,香港工廈Livehouse生存在全世界租金最貴的地方之一,卻沒有全世界最具消費能力的觀眾。在地產霸權下,地價與租金問題,相信大家已十分清楚。現在炒賣工廈,情況更雪上加霜。向來崇尚單一經濟發展的政府還要活化工廈,工廈Livehouse的生存空間買少見少。另外,不論引進樂團表演,還是器材,通通都是開支。然而香港indie Band show已是數一數二的便宜了,你看樂人地帶,Hidden Agenda等等的收費,和外國的及平時演唱會相比,天壤之別。小本經營的Livehouse的負擔是很沉重的。

當然,另外一個問題是樂迷。香港經常有樂迷不斷高呼樂壇已死,抱怨香港音樂過份單調,那麼香港獨立音樂理應有很大市場吧?不!我們香港樂迷精於懷緬過去,精於抱怨,口說想香港音樂更多元化,肯去留意及支持香港不同聲音的,只屬少數。(其實主流音樂也算多元化,不過沒派台的歌少人注意)

其實,香港獨立音樂可謂百花齊放,喜歡迷幻感覺的,有No One Remains Virgin、 eli,喜歡重型的,鐵樹蘭、逆流的藝術價值總也比外國的「罐頭重型band」高出多倍吧。有youtube,找一首歌有何難度?為什麼你們這些「改革派」好像充耳不聞?「偽善」地站在道德高地唉聲嘆氣,拯救到你們口中一潭死水的香港音樂嗎?

一個地方的藝術文化正正反映其生命力,獨立音樂就是其中之一。獨立音樂人沒有公司背景束縛,你會聽到社會上更真實的聲音。

如果有一天,再沒有獨立Livehouse,演出場地和機會幾乎給紅色資金/大財團資金舉辦的音樂會壟斷的話,到時你要聽到的獨立聲音,就很可能是叛逆和反建制元素已被過濾的失真版本。大舞台已經限制重重,有人為時代發聲已是難得,連本土獨立音樂也失守的話,我們會剩下怎樣的音樂?你們這樣不滿香港音樂生態,為什麼你們不去珍惜本土的獨立聲音呢?是不是還要貫徹香港人的習慣,到完全失去,才懂珍惜?

一場show,最多可以為一個Livehouse苟延殘喘,香港獨立音樂需要的,是聽歌看show的文化,及一班肯出來支持的長期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