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成功爭取西環變天【慶祝西港島綫通車系列】

成功爭取西環變天【慶祝西港島綫通車系列】

根據「禮義廉」的說法,他們爭取20餘年,終於「成功爭取」港鐵西港島線終於12月28日正式通車。自通車至今,西環頓成一個全港最受關注的社區,媒體爭相報導,區外人蜂擁而至參觀,甚至引起西環街坊熱烈討論。但當通車熱潮過後,社區失卻媒體關注,漸失「新屎坑們」的寵愛,這個被連接到最龐大運輸體系的社區會如何走下去呢?

其實與其他舊區重建的案例如出一徹,西環勢將步灣仔、觀塘及深水埗的後塵,只是這遲來的鐵路推遲了發展的時間點。而當中帶來發展vs社區保育的爭議,就像雨傘運動引起世代之爭的討論,暫時找不到common ground。

屬於投機者及財團的金礦,還是屬於街坊生活的社區?

近日聽到不少街坊慨嘆:「 乜乜乜舗頭俾人加租呀,要執笠喇。」然後會有其他街坊迅速回應:「唔只呢間啦,街尾嗰間都執啦,襯仲喺度,過去懷緬下。」可見近日「業主瘋狂加租,逼走街坊小店」的印象已深植西區街坊的腦海。此外,區內酒店近年悄悄拔地而起,一個傳統住宅區,現已有十多間酒店,連同即將落成的17間新酒店,以及未來更多的酒店申請,老區勢成酒店王國。加上多項住宅物業項目陸續落成,眼看社區地標西環大樓也被收購重建,社區變臉的步伐,快得只能讓街坊在後面食塵。

最近,聽到不少人的質疑:「地/舗係佢嘅,佢鍾意點搞,係佢嘅權利。人地要賺錢,唔通阻人發達?」雖然你我也認同:「阻人搵食,罪大惡極」,但「搵食」的定義是甚麼?伯伯嬸嬸白手興家,租個舗位做街坊生意,希望服務到社區,得閒同街坊吹水閒談之餘,又可搵到個錢維持生活,咁算唔算「搵食」?定係嗰啲手握十數個業權,靠放租及炒樓/舗賺錢的人叫「搵食」?究竟是小店阻住炒家瘋狂加租去賺錢變富豪,定係炒家瘋狂加租扼殺小店生存空間?誰阻誰搵食,誰把誰逼死,應該很清楚吧。

小店的生存空間受壓,除可造成經營者因缺乏能力轉型而跌入失業的危機,亦對區內街坊之生活構成不便。新進駐之店舖究竟是為區內街坊服務,還是為奉承新落成的酒店旅客?且看高街酒吧的客源,答案便呼之欲出。 西環是其中一個香港最早期發展的社區,區內的街坊有不少是長者,而當社區成為酒吧、藥房、金舖等以旅客為本的天下,老街坊應如何是好?長者對生活及周邊環境的適應力較一般人弱,要其在晚年為重構生活奔波,情何以堪!

雷教授GDP以外的價值

近年的土地及規劃議題,已讓大眾意識到物業及土地不應只淪作炒賣生財的工具。若我們思考問題時仍單以金錢作考量,便會跌入雷鼎鳴教授計算「郊野公園的社會成本」的荒謬邏輯中。是否只有能以金錢量化的東西才有價值?那麼家庭主婦打理家務,或義工的社會服務是否無價值,是否該因其無法創造金錢價值而被淘汰?有人辯說家庭服務及義工服務可「商品化」,例如家務助理取代主婦及聘用員工取代義務工作。但試問,家務助理能取代父母的角色及其照顧對子女的意義嗎?受薪員工能取代義工服務背後那份無償奉獻的精神,能提供受者那份人情味及慰藉嗎?

所以我們欲保留的小店,並非因其貢獻社會那0.0000X%的GDP,而是其不能以金錢衡量的價值,但這價值是甚麼?保育社區小店非但不會增加社會成本,而是在保留我們重要的社會資本。我們對小店的第一印象多是「人情味」,雖然人情味不能當飯食,但其對很多街坊的生活實是發揮著滋養作用。另外,有一些植根社區已久的老店,其對保存社區歷史文化的貢獻是不容否定的。不少老店都是經營傳統手藝相關行業,例如西營盤的紙紮店、蒸籠店及香燭店,已難覓方法傳承,其價值已超越商業買賣的層次,是文化遺產,值得社區甚至社會保育。老店經歷了社區變遷,記載著豐富歷史,成為社區的活歷史課本,是街坊的集體回憶,其精神價值及存在意義是不能量化的。雖然小店銷售價格未必能與連鎖店的低價相比,但他們在社區紮根多時,熟知街坊口味需求,比一般集團式經營的連鎖店更能提供適合社區的商品及服務。此外,小店建立的社區網絡亦不能小看,分分鐘比區議員的社區連繫覆蓋得更廣泛。筆者曾在西區某小店遇見老闆與街坊吹水,加入聊天時發現該街坊在申請長者生活津貼時遇上困難,於是筆者主動協助,最後也成功幫助該名街坊。可見小店在社區的角色也是一連結鄰里的橋樑,甚至可提供一個社區互助的平台。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小店產生那股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量」是不能否定的。

發展與社區保育不可共存﹖

近年在網絡上興起地區群組,那些「乜乜乜區人」及「乜乜乜區友」的page之設立,可見大家的身份認同已不只於香港人,而是來自其居住、長大及生活的地方。而大家所渴求的,已不是千區一臉,像將軍澳、九龍站或奧運站的「樣板社區」,而是一個有其特色、文化、生命力及能與個人經歷連結的歸屬地。因此若要社區持續發展,已不能沿用那套「拆舊建新」,將老區「仕紳化」,或只以大型屋苑、商場及連鎖店壟斷為主軸的社區之規律。

但發展與保育/小店與業主是否必需處於二元對立之狀態?其實未然。「唔係唔俾你賺錢,但都唔好賺到盡。」香港雖然信奉自由經濟,但不並代表應縱容投機者瘋狂炒賣土地物業。若仔細觀察,可發現因加租而被逼結業的小店,其生意額並非極差或不受街坊歡迎,而是因為現有制度無法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讓其與連鎖店競爭。小店的資金難敵大財團,而政府其實可在多方面著手,拉近彼此差距,例如實施租務管制、空置稅,以及推出更多資助計劃幫助此類中小型企業等。香港地,租金是經營生意的主要成本,若能穩定其升跌幅度,確保業主能賺取合理回報,小店有降低經營成本及穩定經營的空間,便可專注提升產品質量,增強競爭力。眼見社區內不少老店都努力轉型,掙扎求存至最後一刻,不是時代淘汰他們,而是這套不公制度將他們踐踏至死。

舊區發展的方式並非一定單靠拆卸重建,我們應拉闊活化老區的想像,不能再讓金錢成為唯一的指標,而應對社區特式、歷史及身份認同有貢獻的事物加以珍視及保留。當然,我們並非要將港鐵、投機者或連鎖店妖魔化,而是希望當社區面對「發展壓力」時,區內各持份者的權益都得到平衡,而非勝者全取。眼見西營盤的縉城峰、星鑽及幾幢新落成酒店與社區格格不入,要做到新舊和諧融合,談何容易。面對未來挑戰,我們需要凝聚更大的公民力量,因此誠邀各位透過以下途徑密切監察西區發展:

1. 「西環變幻時」是最活躍的西環友吹水區,小至飲飲食食,大至社會議題,咩都會講: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westerndistrict/
2. 「城西關注組」跟進西區規劃議題,並化成行動,走進社區與街坊互動:https://www.facebook.com/saiwanconcern
3. 「巷里傳承 營造西營盤」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策劃, 透過一系列社區活動與大眾一同推廣及記錄西營盤的社區文化遺產:https://www.facebook.com/cache.syp
4. 「西區交通」關注港鐵通車後的交通重組問題: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8%A5%BF%E5%8D%80%E4%BA%A4%E9%80%9A-West...
5. 「西環誌」望透過影音記錄社區,讓更多市民認識社區的歷史:https://www.facebook.com/saiwanrecord
6. 「凝.造 西營盤 」透過舉辨活動,記錄西營盤過去、現在的變遷,以及凝聚區內不同人士的集體回憶:https://www.facebook.com/remakeS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