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珍姐:當生命亦被扔進垃圾桶

珍姐:當生命亦被扔進垃圾桶

差點當上小天使的「老五」,就是在這個「福」字垃圾桶死過翻生的。

某日珍姐經過垃圾桶,隱約聽到聲音,她掀開桶蓋見到一個盒仔,裡頭有五隻剛開眼在嗯嗯叫的幼犬。如果沒被發現,只要往裡頭扔一袋垃圾,狗仔隨時燜死。

其中一隻狗仔的腳好像有毛病,珍姐叫牠「老五」,送牠到就近的屯門獸醫診所。那兒的姑娘用紗布包紮完就打發她走,但珍姐嫌她馬虎,抱小狗跑老遠到深水埗再檢查,卻發現牠的後腳斷了,要留院。

遭人遺棄已經慘,只剩三隻腳仔就更倒楣了,萬幸是至少有人關心。休養期間,珍姐除了當看護,還做奶媽。「狗仔未戒奶,早上飲茶會揹埋牠出茶樓,餓就餵奶。」後來有人提出收容,珍姐怕對方嫌棄「老五」殘缺,於是約法三章,要求新主人定時發來照片,確保人家把牠養得肥肥白白。

五十三歲的珍姐是退休食物環境衛生署清潔工,經常與垃圾桶為伍。珍姐說,她從垃圾桶裡裡外外拯救回來的大小動物,貓仔大概有二、三百隻,狗更多,數不完,另外還有雀仔和兔仔等。「那些貓狗好可憐,有些眼未開、胎盤未脫,甚至有流浪狗被狗群『圍咬』,要在脖子縫十多針。」

垃圾桶不是接收廢物的嗎?怎麼會有小生命?還是垃圾桶太就手,也太有效率了,但凡不想要、不想費神的,扔進去便一了百了,眼不見為淨?

對於這些從垃圾筒檢回來的小生命,珍姐一律以仔女阿媽相稱。又其實,她連人仔也收養。

二十年前,鄰居的鳏夫病了,請求珍姐代照顧七歲孩兒,而那時珍姐的家境也好不到哪去--丈夫有外遇離家,她一個人兩個娃一個紅白藍袋加一張床墊搬進公屋,真正的「家徒四壁」。但日子縱難捱,她還是答應出手襄助,只是沒想到鄰居竟然確診為末期肺癌,一個月後便去世了。從此她一個女人靠倒垃圾養活三個娃。

那些年,在市政局(食物環境衛生署前身)跟垃圾車是女工避之則吉的工種,因為當年的垃圾車還未電動化,垃圾桶都要靠兩個工人協力抬起倒進車輛後槽,體力稍遜便吃不消。但珍姐專挑這工種,「那時候年輕,頂得住」,潛台詞是「鬼叫你窮呀,頂梗上啦」。

那是因為當年市政局有這條潛規則:垃圾車工人只要能趕在中午前清倒好垃圾,便可收工。至於下午時段,休息可以,兼職也成。珍姐沒本事用閒下來的下午「攤抖」,反而當起小販多掙幾個錢。後來將近退休,珍姐還被調到名字好型的「特遣隊」,實質是被派到交通工具去不了的山上,用人力把一袋袋垃圾扛下山。這工作好「金」,猶幸居民有公德心包好垃圾放門前,沒散滿一地,否則便更吃力了。

窮日子是苦,但挨着過,終究帶大了幾個娃。旁人看珍姐好不容易「甩身」,但十多年前,她竟然開始收養被人棄養的小動物。她要餵飽六十隻貓狗,坐食山崩,退休八年,把退休金都投到自設的貓狗收容中心去了,連金器首飾也掏出來變賣。沒辦法就借飲茶之便,掃走茶客的菜頭餸尾「幫補」口糧。幸好酒樓工友有心,每日把一兩個裝滿湯渣的發泡膠箱留給珍姐。

我跟隨珍姐收湯渣,看着她逐一撿起尖骨,免「仔女」進食時受傷,臨行還刻意留一小袋湯渣在垃圾站前。她說,新界地方有不少流浪狗,怪可憐的,清潔工人有時會忍不住餵食,然後一人一狗「行孖咇」開工。當然,這種情況在市區很難出現。

取湯渣,來回要推半小時腳程的手推車。途經前身是廢車場的荒地,珍姐說車場東主搬走,留下看門犬,牠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無奈呆坐門前。「我走過去頸繩一拉,牠便跟我回去了。」彷彿一直在等一個人。待經過另一個工場,一對外號「黑白雙煞」的門口狗立即迎上,原來也是珍姐的「食客」。

好奇問,有人養,還要你餵?「狗主吃剩飯盒,牠們才有飯開;要是吃光了,牠們就挨餓。」你的積蓄都快花光了,自己有吃飽嗎?「我自己食得幾多?一碗飯都過到日子,最重要開心。」動物有靈性,收容中心的「仔女」知她攰,會搖頭擺腦過來錫啊哄啊,她一見就樂。我們還遇上一對「老相好」老狼狗Ruby和貓咪「大嚿」,這一貓一狗有情有義--「大嚿」不在,Ruby吃不下嚥;待Ruby不在,「大嚿」也不會獨個開餐,就是要等齊才開動。

那麼人呢?珍姐遇過傷透心的人,但也認識了令人暖烘烘的義工。數月前,一個特別少話的義工開始來幫忙,某天他忽然說,收容中心的外牆鐵皮很破了,最好蓋石屎牆。珍姐說僱不起工人,義工拍拍心口説,只要珍姐出磚頭錢,人力他來解決。結果他招來十多個義工,一天之內搭起外牆,把收容中心變成一個穩妥的家。最近天冷,又有人捐出窗簾,掛在籠舍前擋風。

說到這裡,珍姐喜極而泣。

兩年前,珍姐確診腦瘤,想過暫不接收新動物,還努力找接班人。

話雖如此,在路上見到流離失所的小動物時,她又心軟。「畀漁護署執番去,過四日就瓜,點捨得。」始終,珍姐緊張四隻腳一條尾多一些。

想支持珍姐,歡迎瀏覽臉書組群「藍地珍姐劉姑娘貓狗場」。

後記:是次採訪,為「再見垃圾桶」項目的內容。感謝WYNG Foundation贊助本計劃,讓我可以透過研究和公眾參與等形式,挖掘和分享垃圾桶裡頭的層層故事。

朱漢強 X 「會社民工」工作室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