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裏」與「裡」之別

「裏」與「裡」之別

圖(一):從漢古字的演變中,可證明「裏」是本字

近日有網友問到,香港人一直習慣寫的「裏」字,台灣人則寫成「裡」,究竟兩者有沒有分別,哪一個才是正寫?遂撰本文解釋之。

若說字源上最早出現的本來寫法,「裏」應該是本字,圖(一)乃小學堂有關本字在周朝金文和楚帛的紀錄,秦書同文而創小篆時,大都是用「裏」字這個寫法。

至於「裏」字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的說法,「裏」的本義為「衣内也」,指的是衣冠內那一層布,即是英文的“lining”:解作「內裏」是引伸義,故清代段玉裁注曰:「引伸為凡在內之偁。」(註:「偁」即是「稱」)

在大部份的典籍字書中,都只有載「裏」而沒有載「裡」一寫,唯一有載「裡」字的字書,是在遼僧釋行均所撰的《龍鑫手鑒》中,而且值得留意的是,書中的「裡」是用礻(示)部,而非衤(衣)部的,推斷原因是他在書中表示「此字示衣二部相涉」,即是那時「礻」﹑「衤」二部偶有混用。


圖(二):北宋時期《龍鑫手鑒》中關於「裡」字的記載

故,「裡」字推斷誕生在唐﹑宋時期,誕生時間應比「裏」字晚,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裡」字自清代起,「裡」已被當成「裏」字用,如這本《紅樓夢》古籍中,「這裏」便寫成了「這裡」,相信這也是民國教育部將「裡」字列作官方正體的原因。


圖(三):在清代《紅樓夢》中「裡」已是民間常用字

然而,究竟「裏」和「裡」字是否全沒有分別呢﹖鄙生認為不是,至少印象中在香港民間中,「裏」﹑「裡」二字音義並不相同:「裡」字解作本義的「衣內也」﹑「裡子」,發音為【lei5】跟「里」同音;「裏」則用作解其引伸義「在內之偁」,發音則讀作【leoi5】跟「呂」同音。

當然,由於台灣官方將「裏」﹑「裡」二字視作同音同義,而且這用法也有一定歷史,這說法也無謂分甚麼對錯,只是個人認為,香港民間這種分法能夠消歧義,解決「裏」字一字多義的問題。是故,鄙生認為〈中大審音字庫〉將【lei5】列作「異讀音」是不準確的,這只能視作民間消除歧義的發音方法。

最後,個人一直主張,所謂正體/俗體純粹官方分法,有些字在某些朝代列作正體,某些朝代列作俗體,我們只需知其字形演變即可,老是強調正體或俗體,實乃庸人自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