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了解保育方向 提高保育水平

了解保育方向  提高保育水平

上月底台灣河馬「阿河」在運送過程中經過兩次重摔,之後不幸暴斃,引發民間反思圈養動物的倫理道德。

文:馬留

近期在動物保護界轟動一時事件的莫過於台灣的河馬「阿河」摔車繼而死亡事件,引起全球關注。河馬「阿河」在2014年12月26日由天馬生態園區負責以貨櫃由苗栗運送「阿河」返回台中園區途中,未研擬妥善的動物運送計畫,導致「阿河」於運送過程導致重摔兩次而致死,同時「阿河」在生期間於動物園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引發台灣人群起抵制天馬牧場,也重新開始重視動物保護及虐待動物問題。

回到澳門,不知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野生動物是甚麼?二龍喉的黑熊「BoBo」?又或是在石排灣獨守空房的大貓熊「開開」?無論想起的是誰,澳門人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都是少之有少,大部分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情況及資訊都是靠外媒報導得知。當然,民政總署在近年亦不斷引入不同珍稀的野生動物來澳,例如來自非洲的火烈鳥,以豐富動物園區的觀賞性。到底在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的目的只為了滿足人類賞玩心態?到底又有甚麼方法去避免「阿河事件」再次發生?

在討論動物園圈養之前,必先了解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方向。針對物種保育概括來說,主要有「原地保育」In-situ conservation及「移地保育」Ex-situ conservation兩種取態。「原地保育」當然就是在物種身處的地方進行保育工作,通常經由設置保護區來保育其棲地,進一步保護其伴生的動植物甚至整個生態系統。但若果物種是在受到威脅的棲地中,就有可能進行「移地保育」,將其中一部分族群移出到新的地點,而這個新的地點可以是另一個野外地區或者是人類照顧下的區域。「移地保育」必需進行時,第一類是將物種遷移到較不受威脅的野外地區,這是最好且能使物種存活率最高的方法。第二類是圈養或育種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現代動物園或植物園中進行移地保育,即將所有需保育物種的個體移居,再讓牠們繁殖,以等待機會再次引入到野外去。

「移地保育」的前題都是保育物種,所以在圈養動物時除了飼養外,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研究工作是必需的,以確保動物在一個接近原棲地的環境生活,為物種易於適應日後野放作「原地保育」。故此,圈養的空間及環境需迎合不同物種作合適調整。另外,圈養動物需具保育教育的功能,教育大眾這些物種的現況及瀕危原因,以提昇大眾對於阻止或翻轉威脅物種存活趨勢的意願、提高保護物種的意識。

當然,不是每一所動物園都是以保育為大前題,有的可能只是為了展示動物,而沒有合理的空間及環境讓動物居住,亦沒有解說員或是引導去讓大眾以一個正確了解動物以致有些沒公德心或是不了解動物習性的人可能會傷害到它們因此受傷。筆者不是不鼓勵大眾到動物園接觸動物,但希望大眾可以選擇到一些做保育專業認真的地方,一來可以了解更多動物的特性,二來亦可以知多點保育的訊息,以惠及後代都能在野外看到真正的野生動物。

(獨立媒體網根據與論盡媒體之內容交換協議轉載此文,原文載於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