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陶傑亂噏中國戰國史

陶傑亂噏中國戰國史

日前,筆名陶傑的香港名作家曹捷撰寫了《禍根》一文,當中談論到中國戰國時代的歷史。可惜,該文卻搞錯了幾個歷史事實,為免以訛傳訛,遂撰此文糾正之。

齊國是孔子的故鄉?

首先,他在文中說「齊國是孔子的故鄉」,這絕對是大謬。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生於魯國陬邑,但他的故鄉應該是宋國,他實際上姓子,孔是他的氏。

在古代,姓和氏是兩碼事,直到秦漢之後,姓與氏合一,才稱作「姓氏」,我們現在不少的「姓」,是由古代的「氏」變來的。例如:鄙生的陳氏,本來的姓是媯,後來被分封到陳國,便以國名為氏。是故,網上曾有人跟孔誥烽教授開玩笑,將他叫作「子誥烽」,其實也沒什麼錯,因為他實際上還真是姓子的。

子姓在遠古是一個大姓,商朝的统治者便是姓子的。後來商朝被周所滅,周朝將投降的微子啟封到商丘,建立了宋國。微子啟的弟弟微仲,便是孔子的十五世祖,而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也曾任宋殤公的大司馬,可惜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父督所殺。其後代為避滅門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才變成了魯國人。是故,唐代顏師古為《急就章》補注曰:「孔氏之先,與宋同祖。閔公生弗父何,何曾孫曰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仲尼即其後也。」

至於孔子所生的魯國,由於跟齊國相鄰,自春秋時代起,兩國關係一直都很惡劣,兩國時有交戰,最後魯國滅國是在戰國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左右被楚國發兵吞掉(見《史記·魯周公世家》)。曹捷若說孔子是魯國人,尚且情有可原,但說他是齊國人,便絕對是胡說八道。

楚國是老莊哲學的發源地?

其次,曹捷說「楚國是老莊哲學的發源地」,這也是大謬。道家中的老莊,是指老子和莊子,老莊並不是一個人。曹捷認為楚國是道家發源地,大概是源於《老子‧韓非列傳》之中,說老子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然而,根據宋人裴駰在《史記集解》的考據,苦縣本來屬陳國,陳國在公元前478年被楚滅後才併入楚國領土。假如歷史真如《史記》所言,孔子曾向老子問道,而孔子是在公元前479年死的。那麼,老子出生之時,苦縣肯定還是陳國領土。

至於莊子,根據《史記》所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宋國蒙城人。老莊二人,一個陳國人、一個宋國人,究竟跟楚國有哪門子關係呢?更不要說根據《莊子·外篇·秋水》的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子為楚國宰相,卻被拒絕了。可見楚國是老莊哲學的發源地一說,全屬無稽之談。

魏國算是小國?

還有,曹捷說「燕、韓、魏,算是小國」,這說法也不甚準確,韓國自建國起一直挨打,說韓國弱小尚可理解。然而,說魏國是小國壓根兒是妄顧史實。事實上,魏國在戰國初期是大國,當時魏國聯合趙、韓,西擊秦,東擊齊,南擊楚,創建了由魏國領導而由韓、趙輔佐的中原霸權。

反觀當時的秦國自自秦厲共公以後,政局動蕩,邊境又屢次受到戎族入侵,國力衰微。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早期魏國曾分別在公元前419年(秦靈公七年)、前413年(秦簡公二年)、前409年(魏文侯三十七年)、前393年(魏武侯三年)、前390年(秦惠公十年)、前386年(秦惠公十三年),多次興兵伐秦,全面佔領河西,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

伐秦之外,魏國還曾滅中山國;於前404年(周威烈王廿三年),聯合趙韓伐齊至長城,俘虜齊康公朝見周天子,請求冊封為諸侯;又於公元前400年(周安王二年),聯同韓、趙伐楚至桑丘。由此可見,魏國本來不單是強國,更曾是戰國最強。

情況一直去到秦獻公即位後,在前366年的洛陰之役打敗魏粱聯軍,秦國才開始轉守為攻;其後的秦孝公任命商鞅實行變法,轉用曹捷所言的法家「農戰」國策,秦國才開始轉為強盛,跟魏斷斷續續交戰近30年,才成功奪回整個河西地區,成為天下強國。

更重要的是,當曹捷認為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不崇尚仁義禮樂,而是對國民生計有直接利害的墾荒、開塞、農戰、攻伐」之時,卻似乎不知道魏國才是第一個採用法家治國的國家。事實上,魏文候任命法家始祖的李悝為相,還命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經》,令魏國成為戰國早期的天下強國。至於令秦國改為法家治國的商鞅,也曾為魏吏,任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根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不被魏王重視,直到公叔痤死後,才攜《法經》投奔秦國,最後被秦孝公重用。可以說,商鞅變法是以《法經》為藍本的,而當日魏國若肯聽公叔座之言重用商鞅,天下大勢也並非今日這個樣子了。

不客氣的說,曹捷《禍根》一文史料錯得非常離譜,而他寫到歷史時犯錯,更不止一次。其實現在網絡資訊達,曹捷即使沒空重看史書,下筆前去維基百科看一下,也不會犯此類錯誤。曹先生被譽為「香江第一才子」,讀者人數眾多,煩請他下筆前小心一點,免得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