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裏」與「裡」之別》補遺

《「裏」與「裡」之別》補遺

圖1:《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中,「裡」字可讀作【里】音的記載

日前鄙生在拙作《「裏」與「裡」之別》一文中,解釋了「裏」﹑「裡」二字在香港民間上的音義差別。然而,拙作聲稱「裡」讀作【lei5】是民間為消歧義而作的讀音,細查後發現此說似乎有誤,故特撰此文補遺之。

【lei5】音才是「裏」或「裡」的「本讀」

據查,「裏」或「裡」讀作【lei5】一音,是由「本讀」的【li5】演變而來;至於我們通用、跟「呂」字發音一樣的【leoi5】音,則是後來才在粵語裏出現的「又音」。所謂「本讀」,是指早期的典籍都以反切切出此音,故此這應是該字的本來讀音;至於「又音」,則是指該字可讀的另一個讀音。

根據南朝蕭梁的顧野王所作《玉篇》的記載,「裏」的反切是【力耳切】,其後宋仁宗期間撰寫的《廣韻》中,「裏」的反切則是【良士切】,切出來的讀音便是【li5】。後來【li5】音演變成【lei5】。故,讀音跟「里」字一樣的【lei5】音,才是「本讀」。

至於我們通用的【leoi5】音,則要去到清代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才有記載。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韻撮要》這本記錄清初粵語讀音的韻書之中,「」字兼【li5】和【leoi5】兩讀和「表裡」、「內也」兩義,而「」則只有【leoi5】一讀和「內也」一義。

是故,「裏」﹑「裡」二字在粵語中,音和義確實皆有不同,而這種差異的最早證據,更早至清初。唯一跟之前所說不同的地方是︰本字的「裏」,用作解其引伸義「在內之偁」,其發音為後起的【leoi5】﹔後起的「裡」字解本義的「衣內也」,發音則是「本讀」的【lei5】。

【lei5】音不是「異讀音」

順帶一提,一直主張所謂「正音」的何文匯博士,也是以《廣韻》反切【良士切】為由,將【lei5】稱作正音的(見﹕圖2,何氏將【lei5】加上「正」的標示)。如此一來,一直熱愛跟隨何文匯「正音」主張的《中大粵語審音字庫》,卻將【lei5】一音稱作「異讀音」,便更加說不通了。既然【lei5】才是最接近「本讀」的發音,何解《中大審音》不是把【leoi5】當「異讀音」,而是倒過來覺得何文匯主張的「正音」才是異讀呢﹖


圖2:何文匯將【lei5】視作「裏」和「裡」二字的「正音」

當然最重要的是,【lei5】和【leoi5】這兩個發音,在粵語中早已有所分工,代表著不同字義。是故,以《中大審音》的多讀音字分類來說,根本不應列作「異讀字」,頂多只能列作「破音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