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已經唔能夠再用手來搵食!」——半世紀繡莊下月結業 印證香港手工藝衰落

「香港已經唔能夠再用手來搵食!」——半世紀繡莊下月結業 印證香港手工藝衰落

(獨媒特約報導)走在今天的上海街,只見人流稀疏,盡是唐樓舊舖,很難想像在五、六十年代,彌敦道開發之前,這裡曾經是九龍最繁榮的商業區,各行各業都在這開舖擺賣。曾經在這裡成行成市的繡莊,亦伴隨著上海街的年華老去,由盛轉衰。

南興隆繡莊鋪址去年以2990萬元易手,平均每呎高達59000元。該舖在1972年時僅作價18萬元,有近九十年歷史的南興隆,即將在三月結業。南興隆繡莊東主馮國浩指,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街足足有三十三間繡莊;上海街現時只剩下七間繡莊,其中一間更是空有繡莊之名,只售賣床上用品。他更直言:「香港已經唔能夠再用手來搵食!」

batch_j5

東主馮國浩:我僥倖曾活在上一個年代

南興隆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開業初時時主要縫製和售賣蚊帳、棉被等家居用品以及廟宇的刺繡裝飾。在戰後香港經濟發展,才開拓了裙掛的租售業務。店鋪原本在港島開業,後來在二十年代後期到了九龍開分店,由馮國浩的堂伯父主理,而馮的父親當時亦從廣州來港幫忙打理業務。

堂伯父後來無心經營,「淨係識得去鴉片煙館,返黎就淨係識徜下櫃桶」。馮先生笑言:「嗰陣伙計成年都冇糧出,嗰個年代就得。呢個年代如果好似亞視咁,就梗係嘈到鬼啦!」但最後伙計們忍無可忍,包括馮的父親在內的老員工們一起入股繡莊,架空堂伯父的位置。「去玩少過人,做野又多過人」,馮的父親經過十七年的努力,最終全權擁有南興隆,正式成為老闆。「嗰陣如果你個人夠上進,同埋唔係花弗,你就有機會晉升老闆。」

馮國浩中學畢業後,亦到了鋪頭幫手,見證著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繡莊最繁盛的時期。他認為,當時大陸未改策開放,絕大部份物資都依賴香港提供;加上很多內地人偷渡來港,有大量廉價勞工只求「有得住、有得食、有份洗用」,已經可以在香港落腳,同時租金低廉,是當時百業興旺的重要因素。現在情況大不如前,「就算我依家後生廿年,要我再經營呢個行業,賺一層樓番黎,就算有我依家咁高道行,都冇本事。」馮先生感嘆地說:「我僥倖在(生於)嗰個年代。」

batch_j7
圖:店內現時最貴的裙掛,需要半年手工才繡好

香港人嚴重忽視手工藝

馮國浩認為,香港人對手工藝的忽視亦是繡莊行業衰落的主要原因。「七、八十年代入黎既後生仔已經開始淨係識賣野,唔識做野。」他表示,經營繡莊需要有很高的縫紉技術,由裙掛、床蓆、蚊帳、窗簾到傢私都要懂得縫,新入行的只懂「皮毛」的技術,而且無心學習,導致後繼無人。

馮國浩亦指,繡莊主要的工作是把刺繡廠的製品縫製成裙掛,以往香港都有自己的刺繡廠,但現時已經全部搬到內地。他嘆道:「繡品依家冇人欣賞,送俾你都未必係屋企擺啦……唉,香港再唔能夠用手來搵食啦。揸針?一下一針搵得幾多。」他向記者展示了「鎮店裙掛」,指掛上的刺繡需要半年手工才可完成,「裙掛其實最平但同時手工最多,只不過俾人忽略咗。」

batch_j8
圖:用來做絲棉被的純蠶絲,馮國浩用人手把它摵開做被芯,全絲棉的被最便宜都要一千元一張

責任與傳承

馮國浩坦言最初都不想繼承南興隆,想當個公務員,貪它假期多,福利好。他指做老板始終都係時間長,假期少:「都唔知咩係放假,原本想要放假既日子,但突然忙起上黎,就會同自己講:『留係度幫手啦,睇住人地踢曬腳,你都行開咩?』」「原本諗住幫下先啦,點知一幫就一世」馮國浩說:「男既最怕入錯行,女既最怕嫁錯郎,一跟開就甩唔到身,因為有份責任感,承傳左一啲野,加上有左你自己既基地,自已既網絡。」

「好似李嘉誠咁,搵一百億又點,都洗唔到十億!」

南興隆的結業其實早在兩年前已經計劃好,馮表示,兩位老行家的去世令他反思人生的無常:「有個因為老婆過左身,所以索性係鋪頭訓,點知就係鋪頭去世……另一個行家臨走前一日放工,仲同我 SAY HELLO 話: 『又一日喇!』,點知第二朝就爆血管過身。或者佢地既心態係對住間鋪頭已經好滿足。」他坦言自己的體力其實還可以「撐多幾年」,但他認為就算「搵幾多遲下都唔係屬於你,仲勞氣黎做咩?……好似李嘉誠咁搵一百億又點,都洗唔到十億。」倒不如早點退下來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