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垃圾桶遇上水貨客

垃圾桶遇上水貨客

如果垃圾桶是一面鏡子,那麼上水水貨區的垃圾桶,反映出港式可持續發展的荒謬。

希望這樣説不會教你反胃,但我在上水,確實見到垃圾桶「嘔」個不停。事情是這樣的,在一般街道,清潔工一天會清理兩次垃圾桶,商業區和旅遊點會增至四次,只有超繁忙的路段,打掃次數才會增加到八次。然而,在上水石湖墟一帶人流本來就熱絡的路段,海量水貨交易所帶動的超量垃圾,直教垃圾桶吃不消,不住出現「滿到嘔」的嚴峻情況。如果垃圾桶會說話,第一句應該是嚷著要「消化片」。

我進行的垃圾桶研究,包括實地觀察住宅區、商業區及水貨區內垃圾桶的使用情況。在水貨區,就選定上水新榮街的一個垃圾桶。那天從清早起,清潔工平均每兩小時清空垃圾桶一次;把垃圾桶倒完一次又一次,到下午三點後,垃圾桶失守,唯有臨時配置通常只放在垃圾房的綠色大型垃圾桶,但不消五分鐘,連大桶也熬不住。傍晚六點,另一個大桶急急被派上陣支援,於是兩大一小「排排企食粉果」,令原本(行李)車來(行李)車去的街道更見擠擁。要知道,一個大桶的容量相等於五個垃圾桶,要不是有大桶撐住,清潔工大概要多倒二十次垃圾,才能「解救」被垃圾包圍的桶子。

說垃圾圍桶並不為過,除了桶內,桶外也是垃圾。紙盒、膠樽、卡板、包裝廢物、商業垃圾,一應俱全。桶外的那些垃圾,與其說是水貨客無公德心,更多其實是由水貨商號扔出來。現場不時有拾荒婆婆吸納紙箱,可是但紙箱內的塑料包裝、層層疊疊的卡板,水貨客執貨過程中有心無意遺下的包裝及垃圾,足夠讓清潔工忙個頂透。

常聽説政府制訂決策時,「要取得各方平衡」。可持續發展所指的,也不過是在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如果垃圾桶會說話,那麼在水貨議題上,不勝負荷的垃圾量,在在顯示社區嚴重向經濟傾斜。說平衡,實情卻是大大的失衡。

生意暢旺不好嗎?我父從前經營士多,年年農曆新年都不會休息,事關出售拜年送禮糖果禮盒的收入,抵得了整個月的租金。 從我從過去的小店經驗出發,現今水貨區的貨物流量,令人無法想像。但我很清楚,逛年宵再熱鬧好玩,也不過幾天;但當社區變成年終無休的「年宵市場」,居民日日左閃轆腳的手推車、右避一箱二箱的水貨客,半點不好玩。在進行垃圾桶研究當天,我便目睹一位輪椅伯伯在窄巷中被水貨客的行李箱前後夾擊,進退不得。

我並非完全反對水貨行為,只要政府管得好,是機遇;問題是管不好,就成困擾。說到底,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意義,是改善生活質素,但眼見水貨貿易帶來負面的物價、租金影響,小店消失和環境衛生敗壞,過猶不及,這絕不該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吧。

有政黨和地區人士提議多放幾個垃圾桶,應對問題。這或許能解燃眉之急,但問題是,水貨的經營量早超越社區、甚至香港的負荷水平,須正本清源,對症下藥。

數日前發生的水貨店縱火案,就在我所觀察垃圾桶的拐彎處,僅半分鐘的腳程,時間上更在我們離開後緊接發生。我反對放火行徑,但空穴來風,事必有因。在社會嚴重失衡下,政府連街坊們行的自由也保障不了,對阻街者也袖守旁觀,若果說有中港矛盾,也是政府有份促成的。

臉書:再見垃圾桶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86%8D%E8%A6%8B%E5%9E%83%E5%9C%BE%E6%A...

文章來源:2015年2月7日 香港經濟日報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3e3669d8-ac5d-4d98-948b-a53e80fdfe05-89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