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學者憂新界東北變翻版天水圍 批政府涉利益輸送

學者憂新界東北變翻版天水圍 批政府涉利益輸送

(獨媒特約報導)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在2月7日舉行了「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公開論壇」,邀請了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和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所長李思名參與。論壇中,鄒崇銘認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不應重蹈天水圍覆轍,姚松炎並提出了幾項質疑,如有政府利益輸送之嫌和農民受害等。

許智文:房屋短缺問題源於社會轉變

許智文從「數量」、「質量」和「價格」來解釋香港房屋問題的成因。「數量」方面,因為香港人口增加,而且人口老化,長者住在房屋的時間變長,加上離婚、拆戶的情況上升,所以房屋的需求量上升。現時有27萬人輪候公屋,而居屋則有12萬。

「質量」方面,根據統計,現時香港有17.8萬人居住在劏房。眾所周知,劏房的面積小,環境惡劣又不安全。即使不是住在劏房,香港人均居住的面積也比鄰近的深圳小了10平方米。

「價錢」方面,香港樓價高企,市民甚至要14至16年不吃不喝才能上車。

許續稱,香港要拆一個單位,平均有兩至三戶人受影響,但只能重建不夠兩個單位,僅足夠安置一戶人。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剩下的一兩戶又該如何安置?許最後總結,房屋的問題連繫著整個社會的變化。由於土地是低彈性供應,假如房屋短缺問題浮現,即使政府立刻建設房屋,都不能即時解決問題。

鄒崇銘:新界東北不應成翻版天水圍

鄒崇銘指,新界東北初時計劃有102公頃住宅用地,但最後發展局將住宅用地劃分為46公頃私營用地、44公頃公營用地,合共只有90公頃住宅用地。鄒續指,私樓最後很大可能淪為有錢人、甚至內地人的賺錢工具,所以只屬於香港較低收入家庭的公營房屋是很重要的。

另外,2011年林鄭月娥曾經提出,每開發1公頃住宅用地,就需要1.4公頃社區配套設施。由此,90公頃的住宅用地,就需要130公頃社區配套設施,所以整個東北發展計劃要220多公頃用地,而鄰近發展區域的高爾夫球場有180多公頃,如果將高爾夫球場計入重建用地,用三份之一原本土地就能發展了。不過,鄒崇銘以天水圍為例,提出了現時天水圍太多綠化和休憇用地,導致整個新市鎮缺乏經濟活動地方,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卻沿用了類似方案,恐怕會重蹈覆轍。

姚松炎:應以「雙南方案」代替東北發展計劃

姚松炎指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有五個問題。第一,此計劃有明顯的利益衝突,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和地政署助理署長陳嘉芬理應知道整個收地計劃,同時他們都被發現囤積新界用地,令人聯想到他們是在等待將來收地時可以大賺一筆。

第二,發展的區域大部分都是非原居民土地,非原居民土地多屬於地產商,當這些非原居民土地賣出,真正獲利的人是地產商。

第三,此計劃不發展高爾夫球場土地,反而多用農民的土地,只犧牲了農民。

第四,政府推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不採納民間提出的「雙南方案」,是因為一早已起好鐵路。早在建造落馬洲支線時,政府就進行了古洞北站預留工程。在這個以鐵路作發展主導的香港,在鐵路站外發展是無可避免的。

第五,發展商和政府部門的關係曖昧,很多時候政府部門的決定可以幫助發展商獲利,市民即使有不滿亦難以申訴。

「雙南方案」建議將高爾夫球場納入發展區域,減低對市民的影響。而且較少涉及私人土地,減低收地開支,所以姚松炎認為「雙南方案」是個雙贏方案。

李思名:東北發展應作整體考慮

李思名進行了兩次焦點小組討論,有人認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是假的。因為現時單位總數比住户總數的多,而這些空置的單位主要是私樓,大約有200萬個空置單位。但李思名指,現在有很多人都住在劏房和籠屋,難以分析「現時單位總數比住户總數的多」的準確性。加上難以定義單位是否空置,假如有人離開香港公幹數月,難以決定單位是否歸類為「空置」。

另外,有意見指現時香港有很多棕地和高爾夫球場,根本不需要開發新界東北。李思名回應,香港到現在都是重要的貨櫃港,因此棕地的確有需要存在,例如貨櫃場。對於棕地,政府反而要做的是,重新規劃及管理棕地。

李思名以菜園村後續發展為例,菜園村真正再務農的人只佔少數,大部分人都只希望有合理賠償,有些反對人士反而忽略了居民的真正意見。李強調,香港應以公共房屋作主導,政府應說明主要得益者為中低收入人士,而且要解決安置問題,應給予讓人足夠生活的賠償。

李思名回應雙南方案時指,由於古洞北的走線,現時較難將發展重點放在古洞南,所以政府應以一個整體考慮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