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希臘危機二

希臘危機二

每個關心政治的人都必然密切注視希臘危機的最新消息。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一個地方的經濟動盪會造成其他地方的不穩;不管是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經濟,這是個不能逆轉的事實。所以,假如一個人說他關心政治卻毫不留心世界經濟問題或對經濟毫無概念,那他對政治的認識也是極其有限。

現在每一個國家都在想辦法應付希臘危機,就連在國際政治毫無影響力的加拿大在G20峰會前夕也忍不住說歐盟諸國要在希臘負債的問題上作出妥協。這個危機的深遠影響可以從希臘右翼政黨的國防部長所説的一番直接看出來:“Plan B is to get funding from another source. It could be the United States at best, it could be Russia, it could be China or other countries”。我之前説過美國和中國都會在幕後對歐盟施加壓力,但希臘公開邀請它們介入,我則是連想都沒有想過。這番説話由國防部長提出,言下之意我相信就是政治白癡也能聽出來:假如德國再不願降低緊縮目標,歐洲政治就不會再由歐盟一方所主導。在國際關係的意義上,這個威脅遠比希臘退出歐元區更爲刺激。

希臘退出歐元區亦非常可能成爲事實。在08年世界金融危爆發滯之後,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尤其是Paul Krugman)早就説過歐盟的緊縮政策將會讓邊緣地區的經濟體陷入嚴重衰退,社會的不滿將會增加「激進」分子的影響力,政府爲安撫民衆的情緒和讓經濟儘快復蘇,它們就需要推翻緊縮政策。假如歐盟不改變原來的制度設定推出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證詞,那歐盟成員國則需要各自推翻Masstricht Treaty的規則退出歐元區,甚至歐盟,才能重新使用國家政策刺激經濟。。

這個預言一直沒有成爲現實,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諸國人大多贊同并支持歐盟和它所代表的理念,歐盟亦已經成爲他們身份的一部分。雖然他們對歐盟的某些規定會有不滿,尤其是當規定與本國身份和理念出現衝突時,但全盤否定歐盟,甚至提倡國家退出歐盟的,一直都是極少數人(英國例外),其他人也不會認真看待。但是,當現實的經濟問題嚴重影響國家與其人民的切身利益,那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提起這個禁忌。

換言之,這次危機所反映的其中一個問題其實是「本國(呃…本土?)對歐洲」的身份衝突:德國人願不願意放棄財政保守主義,從歐洲整體和歐洲人福祉的角度去制定經濟政策;又或者是,希臘和其他願不願意讓德國人的財政保守主義成爲歐洲的主導思想,并爲這個思想犧牲自身的利益。前者明顯是在客觀上較好的選擇,但不管怎樣,假如歐盟要繼續發展下去,兩個選項中其中一個必須要成立,否則就要面臨解體的命運。假如其中一個選擇能達成,歐盟亦可能因爲這個機會而衍生出一些制度,使它慢慢的變成一個正式的國家。

以目前來看,要其中一方妥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爲這兩個選項不能共存。一方面是自一次大戰以來長年累月所形成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則要面對切切實實的經濟壓力–對希臘人來説這是生存的問題。再加上雙方在政治上都不能示弱:德國妥協,西班牙、葡萄牙等就會依葫蘆畫瓢;希臘妥協政府就會倒臺。而且,不管是德國還是希臘,它們的最佳策略都是brinkmanship:用歐盟解體這個毀滅性後果作爲威脅來讓對方知難而退。換了我是Tsipras,我就會命令央行趕快準備幾個新德拉克馬的設計。在這樣的前提下,談判根本不會有任何意義,因爲這是場零和游戲,一方勝出就代表對方全盤失敗。

上一次brinkmanship大賽發生在古巴導彈危機,當時的世界在核戰爭邊緣徘徊了十三天,最後以蘇聯放棄在古巴部署導彈結束。今天這場賽事已經遠超過了十三天,也不知道參賽者願不願意妥協,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推過了災難的邊緣讓毀滅性威脅成爲毀滅性事實。這次危機跟古巴導彈危機最大的分別在於,這次危機是經濟問題,跟明刀明槍的戰爭不一樣,衹有擁有相關經濟學知識的人才能明白它的影響力。不明白就容易忽視事件的嚴重性,所以毀滅性事實出現的機會要大得多。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影響力絕不少於一枚核子彈,歐洲陷入經濟混亂,中國經濟也會跟著急速衰退。到時的政局會變得怎樣,我們可以靜心想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