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頭條殺機》──血的味道

《頭條殺機》──血的味道

又一套差點因為爛譯名而錯過的好戲。

Lou是一個醒目仔,學習能力極強,做事快手快腳,又有遠見,是老闆夢寐以求的員工,包括是新聞機構的老闆。

電影對主角的性格描述俐落鮮明,沒有交代Lou是否有家人、從前有過甚麼經歷,只以他的了得口才和家中的擺設,就簡潔地介紹了Lou是一個有耐性(家中種了小盆栽)、學習能力高(花很多時間上網,而很多專業知識也是從網上自學得來)、還有急才(把偷回來的單車包裝成跟他出生入死的戰車向買家講價),加上他像鷹一樣能打動人的眼睛,充滿誠意、充滿熱情,觀眾很快便了解這位主角的性格。

男主角Jake Gyllenhaal拿捏精準的演技,加上緊湊的佈局,看著Lou為名利挑戰電視台的底線、步步「成魔」的情節,整套電影觀眾腎上腺素一直處於高水平。故事細節留待自行觀賞時感覺更佳,這裏不花篇幅多說,想討論的是,究竟是誰製造了像Lou的傳媒出來?

與香港傳統受聘於新聞機構的從業員不同,在香港,要成為全職freelance新聞工作者,多數先在各大機構受過傳統訓練,累積一定的經驗,才有足夠名氣和人脈做自由工作。外國地大,新聞自然多,對傳媒工作的需求亦增加,衍生出像Lou這樣的freelance city crime記者,酬勞「斷件計」,總之漁翁撒網,誰拍到吸睛照片,誰搶到獨家新聞,就有更佳的報酬,這樣的制度下,freelancer會「搏到盡」爭新聞,各大傳媒機構亦確保自己得到「有價值」的消息來源,互惠互利。但Lou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加上他只是一介流氓,一切「向錢看」,於是新聞一單比一單爆,照片一張比一張驚人,甚至不介意造新聞來穩定自己的作品「質素」,剛巧他遇著在事業上面對樽頸位的新聞高層Nina,二人一拍即合,把所有傳媒道德拋諸腦後,只要Lou能贏得名利,Nina能打破三年不被續約的宿命就可以了。

問題是,為甚麼二人的道德底線越設越低,仍然可以走下去?因為有市場。

在自由經濟下,市場決定一切,電視台/報章雜誌是商業機構,自然被市場牽著走。新聞從業員壓力之大,除了來自分秒必爭的工作外,還有來自公司管理層下達的報導方向命令,如何在報導真相時,亦符合公司的立場,又不失個人風格?更重要的是需考慮觀眾是否對這件事情有興趣,既要平衡各方,又不能得失觀眾,畢竟觀眾/讀者才是真正的米飯班主。

根據2013年《蘋果日報》的數據顯示,2月至4月新聞點擊率排名頭三位分別是:揭陳僖儀死亡之謎、六旬夫婦遭碎屍故佈疑陣 幼子落網、大圍港女夾車底 18猛男抬車救人(即時新聞);何超盈迷幻街頭 鼻沾白色粉末、喪男殺爸媽 雪櫃藏人頭、稱遭醫生強姦 模墮樓亡(文章);鼻下有白色粉末 超盈迷糊遊蕩、喪男殺爸媽 雪櫃藏人頭、最有前途女歌星 陳僖儀撞車亡(動新聞)。清一色的city crime新聞,政治及民生新聞欠奉,連平日沒有太多都市傳奇的日子,排名較高的新聞都是馬賽艷照、司機向女生稱性交能驅鬼等娛樂性高的色情報導,到今年才有佔領新聞及反內地客等政治新聞擠入點擊率十大(更大可能是因為有肢體衝突,視覺強烈)*,如果你是傳媒機構高層,你又會如果選擇新聞的報導篇幅?如何安排新聞版面的主次?

當然,傳媒絕對有教育市民的責任,但在現時資訊流通的世代裡,觀眾對於新聞機構的立場和取向絕對有影響力,在譴責Lou冷血之餘,想想到底是他嗅到血的味道,還是我們本身就喜歡血的味道?

想改變傳媒的生態,下次請用hit rate告訴傳媒高層,數據不會騙人。

*資料來源:《蘋果》按hit rate分紅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