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水貨客問題的悲哀

水貨客問題的悲哀

攝:Manson Wong

在2003年,俗稱「自由行」的港澳個人遊計劃正式推行,而在2009年,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亦出台,成為了現時水貨客、遊客數量過多、小店被金舖藥房取代等問題的根源。

水貨客、自由行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民生,幾乎所有香港人都清楚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感到很憤怒和焦躁。但問題是,我們應該用甚麼手段去爭取我們的訴求呢?

其實,整件事情最可悲的地方在於,偏袒商界和內地政府的梁振英政府刻意坐視不理,漠視民間社會和政黨的政策倡議,例如實施陸路入境稅和向中央爭取取消一簽多行,導致問題不斷惡化至現時民怨沸騰的地步。

當傳統的遊行集會似乎不湊效,憤怒的群眾就只好嘗試其他方法,這是能夠理解的。例如廣東道「驅蝗」行動、旺角拖篋行動、今年的「熱血衛屯門」、「捍衛沙田」行動等等,但這類行動究竟發揮著甚麼正面效用呢?

這些行動均反映出一種「政府無能,人民自救」的心態,群眾希望能夠親自「驅逐」水貨客和店舖,而這正正是香港政局最可悲之處。正所謂「官逼民反」,當人民試過將矛頭指向有制訂政策權力的政府,發覺好像不湊效之後,在無力感驅使之下,就唯有將矛頭指向一些沒有權力、較被動的群體,例如水貨客和一些並非水貨客的內地旅客。

其實,在社會問題嚴重的地區舉行遊行集會,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這類行動的部份參與者,有的聲稱要進入藥房內購買口罩,有的胡亂指罵疑似是內地旅客的人士,甚至「傷及」不少無辜的港人。總之,凡有內地人光顧的店舖和疑似是內地旅客的人士,都成為了攻擊對象。更曾經有示威者坐在店外不肯離開,導致一些正在購物的市民被迫困在店內。為何一些合法入境的內地遊客(非水貨客)被港人包圍指罵,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呢?我實在想不透。難道只要「目的」合理,就可以合理化一切的「手段」嗎?

這類將矛頭指向商場、商店、水貨客和內地人的示威行動,參與者以為自己正在親自「驅逐」水貨客和店舖,但其效果成疑,第二日立即回復「正常」。其實,這類指罵內地人的行動所達到的正面效果只有一個,就是製造輿論,讓市民和政府關注水貨客等問題,間接向政府施壓,希望政府落實示威者的訴求。

可惜,作為社會運動,爭取輿論和中間派人士支持也是很重要。上述那些行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是一些不是專門服務水貨客和自由行的店舖和商場生意受損、一些不是水貨客的普通內地遊客被指罵、一些本地人被困在商店內或是被當成內地人被指罵、影響本地人購物……這些都有機會成為政府的彈藥,讓政府和商界繼續企硬,漠視市民的訴求。

一旦行動淪為情緒發洩,便會失去了中間派市民的支持。同時,水貨客和自由行問題根本就沒有正在解決的跡象,近日更有消息指中央政府將繼續放寬自由行來港,導致未來的行動會日趨激烈,隨時擦槍走火變成騷亂。到時候,行動便會更加失去群眾的支持,政府就可以更強硬地漠視市民的訴求,打壓參與行動的人士,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斷內耗。

解決社會問題,始終要靠社會政策,而制訂政策的是掌權的政府。建議社運朋友可以考慮將指罵內地人的精力,放在狙擊政府官員身上,或許會更容易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