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生活隨筆:香港人與螞蟻如何比?

生活隨筆:香港人與螞蟻如何比?

某天,香港出生荷蘭長大的A君,說起荷蘭香港人特點:「香港因曾是殖民地,所以無論話語、思維、衣著,甚至文化,都遺留著一種colony behaviour」。

A君所言,令筆者想起了螞蟻。

「colony behaviour」,泛指螞蟻或其他類似昆蟲的一種獨特溝通模式。簡單而言,牠們出外覓食時,會留下一種分泌物信訊素(pheromone),主要用作回程記認,和通知伙伴食物位置的路徑。而在這些龐大網絡中,牠們能以超高效計算出最佳行動路徑。

這種以記認留下線索,並把效率最佳化的群體溝通模式,稱之為蟻群行為(ant colony behaviour)。

這套數學模型,科技家早已於1990年開始著手研究。它不但影響了網路瀏覽的設計,更優化了運輸物流系統。

香港人言行舉止受英國影響,跟蟻群行為是否同屬一類需要進一步考究;但當細看,兩種行為之間,似乎並非沒有共通點。假如將蟻群行為用在殖民地香港上,並詮釋為「由前人開拓,效率最佳化的搵食門路」,其實亦不失為過。由此看來,A君的理解,其實不無道理。

雖則,兩者存在共通點,然而他們亦同時存在極大差別 - 螞蟻模式是全體利益最大化的團隊式運作。在生物學角度來說,牠們的關係就是互利共生(mutualism);而(前)殖民地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零和式運作。 在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卻較為接近寄生關係(parasitism)。

存在了一億年的螞蟻並非強者,系統進化亦非透過人類般的激烈內部競爭。相反,牠們卻有極高的適應能力。

適者生存,莫過於看如何理解何謂「適」。

參考資料:
1)http://www.economist.com/node/16789226
2)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528-l2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