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停止學額回撥 還我學位自主

停止學額回撥 還我學位自主

自2009年開始,學聯與各大學生會已對教資會推行的學額回撥制度提出極力的反對,而過往有院校因無法取得回撥學額而大幅削減個別學系資源,甚至削走整個學系,均證明我們所提出的憂慮和理據是有根有據,絕非無的放矢。今天是各大院校向教資會提交2016至2019年度學術發展建議書的最後限期,故此學聯與各大學生會代表到教資會秘書處門外抗議,要求教資會立即停止實行學額回撥,以莘莘學子福祉為重,並要求政府增加高等教育的撥款,以及增加資助學額予合資格的文憑試考生,促進香港高等教育的長期發展。

延伸閱讀:
高等教育政策──「學額回撥」機制
理大爭學額慘敗 中大港大成贏家
促檢討學額回撥機制 憂人文學科邊緣化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就要求停止學額回撥之聲明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在2009年開始實行「優配學額」(即學額回撥機制),要求各資助院校回撥6%(嶺南大學則4%,香港教育學院則0%)非政府特定人力需求的學科學額(如非教育、醫科、法律等學位),院校同時需要撰寫學術發展建議書,以競逐回撥學額。然而在過往的學額回撥實行當中,機制為高等教育發展造成沉重的影響,亦嚴重加劇院校內外的惡性競爭。我們要求教資會立即暫停學額回撥機制,並增加資助大學學士學額,讓更多具入讀大學資格的文憑試考生可升讀。

院校定位不同 加劇內耗惡鬥

學額回撥制度要求不同教資會資助院校均需回撥學額,在同樣評審準則下參與當中的學額競逐。然而,機制卻忽視了不同院校具不同的定位,如港大、中大均是綜合型大學,科大則為研究型大學,浸大、嶺大為教學型大學,再加上資源和學術實力的差異,導致院校「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局面。坐擁較多資源,開設較多學科的院校在學額回撥機制中取得絕對的優勢。另外,院校需要投教資會所好,在學術發展建議書需要提出一些與社會需要、獨有學科的發展方向,以獲取更多回撥學額,而較大型的院校在此固然具較大優勢。在上一次的學額回撥當中,港大、中大、科大均成了贏家,獲得額外的回撥學額,理大更損失了三年度6%的回撥學額。學額回撥機制忽視院校實力、規模之差異,加劇院校之間的惡性競爭和內耗。

傾斜理工商科 忽視人文社科

在學額回撥機制實行下,收生較多的工商管理、理學、工程學等學系回撥學額亦相對較多。因此,理工商科等學系本身亦需要提出更多新的發展方向,開設更多新的學科以取回被回撥的學額。另外,這些科目本身因為社會需求、經濟需要而收生較多,而人文社科則未必切合香港的社會需要,故此理工商業學科較可符合教資會回撥學額競逐的準則,所獲得的資源也較為豐富。若院校未能取回全數回撥學額,競爭力較弱的人文社科學系極可能遭削減資源,甚至導致滅系。學額回撥機制令院校逐漸傾斜發展理工商業科目,忽視人文社科學科的設立,令院校最終只步向單一方向發展,無助社會和學術界的長遠發展。

教育趨市場化 大學淪為工廠

教資會在邀請院校參與學額回撥書信中,強調院校開設的學科,未來的學術發展方向需要切合社會需要,尤其是配合經濟產業的發展,如附件則提到香港未來需發展零售業、文化管理、紅酒業等產業,無疑是要求院校需要配合香港經濟產業的發展,令教育趨向市場化。大學走向單一化,淪為配合經濟發展的文憑工廠,只停留於短期的經濟產業發展目光,而忽視長遠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視野。

增加資助學額 暫停學額回撥

現時院校內外之惡性競爭、內耗,教育市場化等惡果,均是教資會一手炮製的學額回撥機制所造成。政府在推動高等教育方面責無旁貸,應直接增加資源至各大專院校作教研用途,不應以市場思維思考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我們促請教資會立即叫停學額回撥機制,政府應增撥資源開設更多資助學士學額予合資格的文憑試考生,讓他們可以享受高等教育,而院校亦可擁有更多資源作教研用途,促進香港長遠的學術發展。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