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韓國街頭小食的政治經濟學

韓國街頭小食的政治經濟學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月刊》12月號(第453期)

記得韓國著名歌手PSY上年發表的作品《Gentleman》中,在MV裡他與另一名歌手孫佳人一同約會,坐在街邊一處有帳篷的小食店,一邊吃著辣炒年糕與魚肉串,並喝著啤酒和燒酒。那一刻他們二人互相對望,下一個鏡頭就是二人手拖手離開了那路邊小食店。

有來過韓國觀光旅遊的,大概也對韓國人的飲食習慣略知一二。除了一般餐廳吃的「正式餐食」外,韓國人也尤其愛吃一些「路邊小吃」,例如有辣炒年糕、魚糕串、紫菜卷、糯米腸、煎餅、烤雞肉串、魚烤餅、炸蔬菜、糖餅與蠶蛹等等。有的時候時間比較匆忙,他們會在路邊賣一些小吃,邊行邊吃地趕路;有的時候如下班後,一班在職場工作了一整天的同事,拖著疲憊的身軀與工作上的種種不滿,大夥兒走到離公司不遠的路邊帳篷小食店,邊吃東西與喝酒也會大吐職場上的烏氣。這就是韓國路邊小食店映照出日與夜不同的社會生態。

久而久之,這類路邊小食店經過多數十年的歷史演變後,今天已成為韓國社會上不可或缺的東西,甚至吸引遠道而來的旅客,專程來到韓國嘗嘗這些擁有韓國風土特色的路邊小食。然而,隨著經濟起飛與旅客人數大增,關注韓國國家形象的地區政府官員,因著這類被視為「有礙觀瞻」的小食店未領有牌照,而且也有衛生問題,對他們開展了「清場」行動,當中更牽涉到與黑道人士合作,把一架又一架的小食車與帳號店破壞。究竟這類路邊小食店在韓國政經發展上扮演什麼角色,且對社區生態又有何影響?

後韓戰時期 孕育「布帳馬車」

韓國路邊小食店的歷史原來不如那些傳統韓國食物來得早。因為一直以來,韓國都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大部份人口都是居住在農村。直至六十年代以前,韓國國內主要的工作,都是圍繞與農業有關,因而一般平民百姓都是把生活與工作結合,絕大部份的用膳地方都是在家裡,所以外出吃飯都不是主流文化。雖然後來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成功推動朝鮮半島內的城市化發展,但除了一般的小型客棧,食肆與酒館也成不了社會的大氣候。

一切的改變都是起始於50與60年代,特別在韓戰以後發生。韓戰結束以後,大批從北韓逃難來到南邊的韓國難民,為當時剛於戰後復甦階段的韓國推供大量的勞動力與商機。而且,60年代透過軍事政變奪權上台的朴正熙,在國內大舉推行工業現代化工程,正因如此,從農村移居至城市找尋工作的人口大增,城市人需要的飲食習慣也不同了,他們需要簡單、快速與便宜的食物,這也孕育了街邊小食的出現。

這類在韓國城市地帶開始出現的新街頭小食店,被取名為「布帳馬車」,因為當時它們都是置在路邊,看起來像一輪流動馬車,並以布幕覆蓋,特別為冬天在外吃飯的人提供帳篷內的暖氣。最初時,布帳馬車一般只在晚間出現,為顧客提供烤麻雀與燒酒,並無其他選擇。

因「有礙觀瞻」 無奈「被整頓」

布帳馬車於70年代獲得蓬勃發展的機會,因為當時韓國正直經濟剛起飛時期,國民無一不是為著改善生活條件,埋頭苦幹地在工廠工作。每天工作十多小時後,這類街邊小攤便為那些累透了的工人們一個喘息的空間,他們一般會一整晚留在這些路邊小食店,所以從那個時代起,布帳馬車也開始擴充食店的位置,提供更多坐位與枱子。

踏入了80年代,本來預期因韓國社會更進一步城市現代化,且迎來兩次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布帳馬車將會有一個樂觀發展的前景。然而,激情卻未有為這些路邊小食店帶來正面空間,反而,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因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將會前來韓國欣賞1986年的漢城亞運會與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當時的韓國政府卻選擇大力打擊布帳馬車,因為當時的政府認為街頭小食是非法且破壞現代化的市容形象。結果, 一時之間,布帳馬車便成了像「過街老鼠」一樣的負面城市破壞者標籤。

可是,如80年代的那一次改變,發生在1997年的韓國IMF經濟危機,也為布帳馬車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當然因為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把韓國的國家經濟帶來摧毀性的破壞,不少甚有影響力的大財閥抵擋不住國家債務問題而一個接一個地倒閉,因而衍生了一如風暴的大企業員工解僱潮。頃刻之間,整個韓國也陷入巨大的陰霾中,國民對國家的信心直插至最低點,對生活的期盼也一一幻滅。然而,一片傷心之下,卻為布帳馬車帶來了出路。因為有數以十萬計上班族被遣散後,他們需要一個便宜消費與流連的地方來打發時間,並且可以不斷地喝酒來麻醉當下的精神壓力,更可以讓他們懷緬昔日風光的日子,布帳馬車因而是最合適的場所,也諷刺地獲得重生的機會。

而且,由於不少未達退休年紀的中年白領被解僱,他們拿著一筆過的遣散金也不足以應付那提早而來的漫長退休生活。所以自1998年後,不少中年退休人士選擇加入開設低成本的街邊小食店生意,希望為日後的生計找尋出路。但是,2002年在韓國舉辦世界盃的時候,布帳馬車又再面對著政府本著「改善城市景觀」的理由,被再一次打壓,最終卻把政府與布帳馬車又再一次推進了政治的對立面上。

武力清場 官「氓」合作

時至近年,根據韓國政府的統計,全國大概有80多萬至100萬個街邊小食店,絕大部份都沒有合法牌照。當中,單單在首爾裡,便擁有3100個布帳馬車,每一天非法地經營著。應對著政府跟布帳馬車的對立形勢越來越嚴峻,代表著布帳馬車業界的「韓國街頭商販聯盟」,多年來經常與政府部門討價還價,希望迫使政府給予布帳馬車合法牌照繼續經營。然而,一直以來,韓國政府都是以布帳馬車不合乎國家衛生條例的理由,禁止他們在街頭上擺攤檔賣食品。

當然,政府未有整全的監控政策,給予了布帳馬車的些微生存空間,可以在首爾的大學區與旅遊區的街頭上擺賣。但自從2007年以後,顧存旅客形象的韓國政府,開始著手針對無牌布帳馬車的擺賣情況,大舉開始了清拆行動,布帳馬車的數量便開始大減,例如政府把所有無牌經營的布帳馬車,推進特定限制的區域與時段才可以進行買賣。此後,當2010年首爾舉辦G20峰會時,對一切街頭違法行動表示「零容忍」的新任首爾江南地區政府,也借以籌備此國際會議,驅趕了影響該區域的無牌路邊小食店。及後更於2011年時,把留在首爾仁寺洞70多個布帳馬車以武力清拆,引起韓國街頭商販聯盟的不滿。

當中,最大的爭議地方是政府不是以執行法令來處理擺在街上的布帳馬車,而是透過與「地區流氓」合作,招聘了一批「服務人員」,把他們從旅遊巴大批送來,拿著棍子破壞那些路邊小食店,令他們不能再次在街上擺賣。

無納稅、佔旺區 小販成眼中釘

背後主導著政府如此堅決與強行鎮壓布帳馬車,除了市容與衛生考慮以外,另一個更大的因素是出自於經濟。因為自朴槿惠總統上台後,曾向國民承諾會繼續推動韓國經濟起飛,但面對著政府收入減少,朴槿惠因而便擁有很大的誘因處理那些一直未有繳納利得稅與其他相關法定財產稅的布帳馬車營運者。而且,由於大部份布帳馬車的營業地帶都是在首爾的經濟中心區,能夠清除在執政者眼中「有礙觀瞻」的路邊小食店,有助提高當區的樓價,吸引更多的投資。

然而,不少經營布帳馬車都是一些已步入中年的韓國「大媽」,她們本著希望可以繼續自力更生,追求更大的經濟獨力,所以便在丈夫拿到一筆過不算大數額的退休金後,便決定走到街頭上開檔擺賣小食。單人匹馬冒著風險在路邊擺檔固然凸顯了這批「大媽」的勇敢,可是,面對著經濟的衝擊,與政府動員「服務人員」來搗亂的雙重打壓,他們也都是最受破壞的一群。

另一方面,因看到市民與旅客對這類韓國街頭小食尤其鍾情,不少連鎖食店留意到這樣的商機出現,也開始轉型改包裝成經營這些小食的食店,也一一把店名改為「布帳馬車」,以吸引他們,足可見出布帳馬車在韓國的經營生態也越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