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IT界政改聯署反篩選:要Facebook,不要微博!

IT界政改聯署反篩選:要Facebook,不要微博!

(左起:Ricke, Tony, Jimmy)

(獨媒特約報導)政改第二階段諮詢於本周六(3月7日)完結,專業界別聯署反對人大「831」框架接踵而來!一群前線科技人員於Facebook成立「前線科技人員議政小組」,提供一個平台予業界聚焦討論政府政策,並向政府表達清晰的意見。小組發起聯署政改意見書,以電郵方式向政府表達反對831框架,要求盡快重啟五部曲。聯署於3月6日截止,發起人之一Tony透露發起第2天已收到逾250個簽名。這是繼醫學界護士界精算界後,第4個專業界別發起反對人大831框架聯署。

「醫生有醫學會,教師有教協, IT從來都冇。」

上月3日,開源軟件工程師Jimmy(黃源浩)就政府強推創新及科技局發表公開信,要求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加入拉布,莫乃光亦隨即於7日舉行研討會約見一群科技界人士,成為撮合一群關心公共事務的前線科技人員成立「前線科技人員議政小組」的契機。

其中三位聯署發起人Jimmy、Tony及Ricke透露他們從事IT界已達10年,也曾到美國工作。Jimmy坦言資訊科技界至今都未見較有組織性的工會,「醫生有醫學會,護士有護協,教師有教協, IT從來都冇。」然而,此界別人數高達約7萬8千人,他們亦發現不少同業對人大831框架感到反感,但一些現存資訊科技團體,例如iProA,滲入了不少建制派人士,故盼能提供一個公平公開的平台處理業界有關公共議題的意見。

不要騰信微博和人人網

「政府最近好多匪夷所思嘅民調話市民支持831框架下面嘅政改,但又唔公開詳情,想搵都搵唔到,佢講乜都得,所以想強烈向政府表達除了泛民議員,IT界內也都有反對嘅聲音。」Tony補充聯署目的除了受其他專業界別影響外,更希望重申經篩選的普選是不公平的制度。Jimmy引述醫學界議員梁家騮的「博弈論」解釋,若提委手持兩票,而根據一個人的屬意應該只有一名,必然會把剩餘提名額投以競爭力較低的人以作「陪跑」,因此提委用手持的兩至三票在眾多後選人內選三名最優秀的人出閘可謂不可能。其次,提委會由中共操控,使所選出來的人背負一些政治任務,「比如政府要達到收緊言論自由的目的,又不能明言,唯有將候選人設為騰信微博、人人網,但想要得到真正的言論自由只有Twitter或Facebook,但我們就失去了選擇它們的權利」,並明言若選出來的仍然是梁振英或唐英年,市民會失去對政府運作模式及整個管治環境的信心。

資訊科技提高政府透明度 確保市民知情權

資訊科技全球盛行,其從業員有較宏觀的視野及思維模式。Tony笑言:「IT人一睇就睇全世界,不受地域限制,唔會話我地係中國人所以用小米,而係邊樣嘢好就用邊樣。小米好,咪用小米囉,Android好咪用Android,IOS好咪用IOS囉。」同樣地,資訊科技從業員有感世界各地存在着數之不盡的政治模式,而目前人大831框架顯然是不可取的。其次,他們表示資訊科技能提高政府透明度,並可用一些設備作數據分析,確保市民的知情權,比如財政預算,或者政府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如污染等。

先作公民 再談職業

任何人第一身份為公民,再談職業。作為普羅大眾,不應以個人角度出發考慮政策利益,「我們唔想用既得利益者身份,或者某特別利益既持分者來討論政改。 IT人都係市民,都係公民嘅一分子,任何對香港市民有嘅影響都會影響我們。」Ricke以莫乃光的政綱為例,「佢作為功能組別議員,但他的政綱就是要求取消功能組別,正正因為每人都有兩個層次既利益要考慮,一個是業界,另一個是公民身分,當然後者比前者重要。」因此,即使選舉制度如何,對科技界沒有即時性影響,他們都選擇站出來。

創科局兩大問題:「識能」及「用人」

談到創科局問題,他們指歡迎其成立,但直指不能接受有關創科局的建議文件,斥內容空泛,且很多事情並沒有交代,並指出主要的兩大問題為創科局的識能如何及用人。Jimmy質疑:「創科局的格局較細,不包括通訊廣播事務,所有創新科技基本上都需要處理互聯網廣播的事務,但現時卻分拆開去,變相我要同一個局傾嘅嘢要同兩個局傾,是否退步了?」他們又促請政府交代以什麼準則選該局的領導人,Ricke同意早前謝偉俊所言,梁振英上任以來給人感覺都是用人為親,而非用人為才;同時梁振英昨日宣布委任楊偉雄為創新及科技顧問及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Jimmy質疑楊早前因為帳目不清,疑似利益輸送到iProA,而當時為基金會審計委員會主席的楊偉雄責無旁貸。他們重申:「這段時間密切監察着政府運作,我們不滿意創科局倉卒成立,不滿意政府事先沒有充足資料搜集,不滿意政府沒有充分檢討以往的失敗。」

香港產業傾斜地產 資訊科技停滯不前

面對香港資訊科技停滯不前的困境,他們解釋不是沒有人才,是由於香港產業傾斜,側重於地產,被很多大財團壟斷,導致初創企業難以生存。Ricke指:「香港始終都係炒賣先可以搵到食,如早前「小熊來電」被韓國Naver傳以數百萬元收購,大把人炒樓、炒車位、炒鋪位每日賺幾千萬,成個科技界規模跟香港炒賣環境相差太遠,好多人會諗既然咁辛苦製作產品,為何不專心炒樓?」

記者:鄧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