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聰明」的九龍東

「被聰明」的九龍東

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成為「聰明城市」(Smart City)—建立智能、低碳、易行的社區。政府冀在這一大片內容空泛的重建土地上注入新元素,建立創新、智能的城市形象,為市區重建樹立楷模。

九龍東正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往建立的社區連繫和地方色彩在推土機下土崩瓦解,豐富的城市內容和故事亦逐漸被淡忘。高調建議將九龍東打造成所謂的「聰明城市」,不禁令人有種欲蓋彌彰的感覺。城市智慧是區內居民合力營造和累積的成果,社區的文化傳承、居民的參與以及自由共享的空間全是有機、由下而上、雙向互動的體現。突然「被聰明」的九龍東,令人錯愕之餘,亦令人擔心這種由上而下灌輸的「聰明」概念最終會成為市區重建的方程式,將城市設計單一化,局限了城市發展的可能。

對於政府的「聰明」大計,我們或會感到一頭霧水。但其實大家對「聰明」這個概念如何在社區實踐並不陌生,也深深明白當中所需的條件。香港市民在一四年共同塑造三個令人喜出望外的聰明社區,利用智慧、技術及創意,突破種種空間的局限,成功建立既強大又能自給自足的共享社區:在馬路兩旁石壆搭建的木梯、於綠化帶開拓的農田、在夏慤道興建的自修室、市民設計的自衛裝備、舒緩催淚煙的溶液、牢固的鐵馬陣、工人搭建的竹棚、無處不在的藝術創作......市民利用他們的智慧、技術和創意,解決各項問題,衝破種種局限,一步步塑造多元共融的社區,創造無限可能。

佔領區所體現的是一種共創共享的精神,人民充權,對整個「自己有份」的社區建立了強烈歸屬感和責任心,覺得區內發生的事無大小都與自己有關:遇到問題會自發想辦法解決,平等參與,群策群力;貢獻自己的專長、技術、知識,利用社區強大的人力資本,解決區內問題。畢竟最能了解當地情況的人還是天天在當地生活的居民。聰明,就是懂得洞悉問題和需要,自行利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各種困難。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基於那自由民主的核心元素;只有自由民主的空間,才能容得下無限的可能,創造條件,讓不同的智慧、創意有機地湧入並得以發展,展現多元豐富的一面。這亦解釋了為何這些場面不能在同屬於大眾的公園發生,正因康文署封閉的管理和「公園是康文署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扼殺了大眾自主運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聰明治理」(Smart Governance)是構成「聰明城市」的重要一環,當中包括透過電子治理 (E-Governance)及各種資訊科技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質素和透明度。「聰明治理」更講求的是一種參與式治理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公眾參與社區決策,與政府共同策劃區內的發展,建立休戚與共的意識,共同承擔各自的角色與義務。這樣的思維、胸襟,實踐下來需要的不止是勇氣,更重要的是彼此的信任。

回到現實,在政府的思維裏,除了政府早前提及的啟德環保連接系統、區域製冷系統和智能水電錶等建設,聰明城市應該會有由Zaha Hadid設計的標誌性建築物例如圖書館或市政大廈,亦會有由Norman Foster 設計的社區公園,與啟德遊輪碼頭的建築和西九文化區城市中的綠洲區互相輝映。區內街道兩旁和新建的大廈會有大量的太陽能板,樓宇建築會根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環保鉑金級別去設計:因為就政府的角度來說,獲獎就是聰明的最佳証明。當然亦有為鼓勵文化創意產業而設的東九龍文化中心,在區內不同的公共空間上應該會有幾件由當代著名藝術家大型的雕塑和裝置藝術品等等......

但正因政府和發展商投資巨大,在管理會更「精益求精」,豪華公園會有更多的「不准」,確保這片優美的環境不受破壞。任何人和團體都可以更「自由地」使用優質的公共空間,但他們必須於三個月前與相關部門提交計劃書申請,詳細列出使用的目的和預期成果等......在這個「被聰明」的城市中,政府平衡各方面的發展,繼續以封閉、官僚的治理方式,塑造各種「被規劃」的可能。

城市的智慧不只是體現在其先進的硬件,還取決於由當地居民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內涵。九龍東本是個充滿本土特色的社區,當地獨樹一幟的社區面貌是居民一筆一劃勾勒出來,無奈市區重建不但將他們建立的社區連根拔起,連當地的精神面貌和形象也面目全非,強行被穿上「聰明城市」的衣裳。令人最擔心的是,聰明城市只是個華麗的包裝,目的只是為提高區內樓價找多一個理由,建立另一個豪門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