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着」和「著」之別

「着」和「著」之別

圖1:「箸」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

有網友問到香港「着」和「著」在音在義上均有不同,台灣卻是一律用「著」,只有發音上的差異,究竟兩者那種用法是對?「着」和「著」的本字又是什麼?這是本文將會探討的問題。

不說大家未必知道,其實無論「着」還是「著」,本字均為「箸」。所謂「箸」,查實就是筷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曰:「箸,飯攲也。从竹者聲」,古時筷子多用竹造,故「箸」字从竹。這裡的「」字也是古字,本義是持物,引伸義是傾斜不正,如古時曾有一個詞語叫「攲斜」,現在多用「傾斜」。現在我們已不會叫筷子為「箸」,倒是日文還有將筷子稱作「箸」(はし)的說法。


圖2:在《荀子•王霸》中,「箸」被當作現在的「着」或「著」用

事實上,早期字書典籍如《說文》或《玉篇》,均無載「着」或「著」的紀錄,最早出現「著」字的典籍記載,是遼僧釋行均所撰的《龍鑫手鑒》。由此可見,漢字先有「箸」然後有「著」。「箸」變「著」應是譌變,上面的「竹」譌變成「艸」,因小篆中的「竹」和「艸」寫法十分相似,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曰:「假借爲箸落,爲箸明,古無去入之別,字亦不从艸也」。


圖3:《龍鑫手鑒》有關「著」字的記載

至於「着」字,則是由「著」字再譌變而成,將「竹」、「耂」連合起來,成了現在的寫法。在清代顧藹吉所撰的《隸辨》中,可以看到歷朝多種「著」字的變異寫法,其中一個便是「着」字。


圖4:「着」字在《隸辨》的記載

換言之,無論「着」還是「著」查實都是由「箸」譌變而成的,香港的慣常用法,是將「着」當作「著」的派生字,將二字分家以消除歧義。「着」粵音有二讀,「穿着」、「着火」這類詞語【zoek3】,「着落」、「着手」時則讀【zoek6】;「著」則用作「著作」或「著名」之意,音【zyu3】。
由於台灣官方只接納「著」為正體,把「着」視作異體,因此他們只有一個寫法,意思上的差異則只用發音來分。「穿著」、「著落」讀【zhuó】;「著凉」、「著火」讀【zháo】;成語「棋差一著」讀【zhāo】;「著作」、「著名」時讀【zhù】,當動詞用如「走着」時,則讀【zhe】。

順道一提,大陸的普通話方面,發音方式跟台灣的國語一樣,寫法則跟香港一樣,如:台灣寫「穿著」,大陸跟香港一樣寫「穿着」,讀音跟台灣一樣讀【zhuó】。

大家或許會問,究竟香港還是台灣的分法是對的?其實這並非對錯的問題,而是純粹的用字習慣問題。當然從閱讀便易的角度來說,由於「著」字意思太多,香港和大陸將「着」、「著」二字分家,其實比台灣只用一字更能消除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