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外國人不可(日本例外之一)

外國人不可(日本例外之一)

大陸遊客席捲全球,不只香港,便連日本也能明顯地感覺到這股熱流了。據說當地媒體開始把它當成一種現象報導,其中自然少不了要說部分遊客的喧鬧與失態;可回頭再探,又不免要嘆一句「沒辦法」,誰叫日本今天真得吃觀光客這口飯,就算遇上不如意,也只好啞忍,並且盼望來者多些尊重日本社會的禮儀與規矩。

說到尊重日本規矩,我就忍不住想要逆流說點反話了。因為我一直以為日本最大的問題之一,恰恰在於外人太過尊重這個國家的規矩,以及支撐這許多規矩的假設;那個假設就是「日本例外」。

不要搞錯,我絕對不是要替在日本搞得人家烏煙瘴氣的遊客說話,更不是要為「強國人」辯白。其實,大鬧日本的,又何止「強國人」。東京地鐵上無視週遭環境大講手機的,就有不少是我們香港人;我也曾在機場等公眾場合見過一群群台灣團客大吼大叫,聲浪直達百米開外。又由於我們華人「以客為先」的心態,所以好些餐廳旅館在知道訂位者來自中港台後,會特別嚴肅地叮囑,訂了位一定得準時出現,千萬別忽然爽約,因為華人顧客時常會幹出這種臨時消失的怪事——反正老子今天改了主意,不去就不去,你有甚麼不高興?

日本很多上佳食肆不接受海外訂座,是因為他們準備食材準備得很辛苦,害怕外國人不像日本人那麼守信,說來又不來,豈不白費工夫?又有些餐廳,乾脆不接待非日本人或者至少是不會日文的人,理由一般是大師傅不懂外文,無法向外國客人解釋食材和菜式,食客若是因此不解廚房心意,那也不好。

這些規矩,幾乎日本獨有。高竇如法國三星名店,也不會拒客於千里之外;街頭小館的侍應就算只說法文,也沒有不讓不懂法文的人入內的情形。即便如此,關於這種日本例外的解釋,我也都能接受。就像無數哈日族所說的那樣,這是日本人認真態度與待客誠意的體現,材料是特地為客人千挑細選的,他當然怕你失約;他有心要和你好好溝通,所以你當然該懂日文。

但「只接待日本人」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曉得,頗有一些餐館酒吧真的只收日本客,就連日文流利的外國客人也不許入內。我見過不少外人替之辯解,搬出來的理由還是前述那些「認真」「誠意」之類的說詞;可它真能說得通嗎?有一個叫做David Christopher Schofill的老美,長年任教於「北海道情報大學」,並且歸化日籍,取了個日本名字,喚做「有道出人」(入日籍要改名換姓,這大概也是日本特色之一)。他有一年帶著外國朋友去泡溫泉,被店家拒絕,人家說只能接待日本人,於是他一邊說著利落的日語一邊拿出證件,證明自己是個如假包換的日本人。結果呢?對方搬出一套在這種情況下相當常見的日式藉口:「我們客滿了」(另一個流行的藉口是『我們只招待會員或熟客』)。一氣之下,有道君把對方告上法庭,並且自此成為「維權鬥士」,開設網站「Debito.org」,專門收集類似案例,抨擊日本的種族歧視。

這是種族歧視嗎?當然。且想像一下同樣的情況要是發生在其他地方會有甚麼後果?香港要是有一家酒店在網頁上聲明「外國人不可」,這大概會是頭條新聞。如果德國某間酒吧不讓土耳其裔進入,甚至在你表明自己真是德國人之後,還堅持不准你踏進大門半步;那就會是CNN的爆炸報導了。然而日本,從北到南,皆不乏此類「外國人不可」的標示,日本人卻對此熟視無睹。便連外國人,也都帶著一種「尊重人家」的心理去寬容諒解,似乎無論內外,大家都覺得日本的文化使之不能不例外於一套普世奉行的價值。於是「有道出人」就成了一個日本人眼中的「麻煩友」,外地的哈日族也同樣不把他當回事,照常把他指出的現象消解於一種很玄妙的文化解釋咒語之中。

原文刊在飲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