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烏克蘭式勇武:徹底的失敗

烏克蘭式勇武:徹底的失敗

近年社會運動之中出現「勇武」一說,既出師有名,亦符合實際。抗爭不是苦行,不是感召,不是哀求施捨,不應是一群苦主擺出弱勢姿態,哭望那權貴不會應許的改變。若不從行動之中製造姿態,培養升級的群眾,這種運動基本上不需存在。與其出來示弱,不與不要上街,在論述機關搶話語權罷了。既然上街了,就要有至少一個硬拳頭的準備。

常有人以為,只有「不民主」的從前才有武力抗爭。美國黑豹黨,日本三里塚鬥爭,全部都是60年代的民間政治象徵。其實,那是誤解,勇武抗爭案例近年在全世界抬頭,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從巴西反鐵路加價示威、土耳其反重建的無政府主義武力抗爭、到美國反警權的堵塞公路運動,證明了面對著前所未見般強大的現代國家機械和經濟霸權,武力的群眾運動是一股巨大的政治動力。

在眾多的案例之中,其實都是明顯地是左翼思潮的產物。反對地鐵和城市規劃霸權,反對財閥規劃下的經濟模型,反對國家暴力和隱性種族主義,可見「左」本來就不該是「膠」——膠著不敢行動。但是,香港恐懼左派的心理盛行,引致大家看不到那一種行動理論的模式,卻轉向崇拜烏克蘭式的國族主義群眾運動。

在facebook上share烏克蘭勇武的片段之際,很多「反左膠」的行動者得到莫大共鳴:「我們要「反共」,要自治!只有擺脫前共產國家的架鎖,人民才有自立的覺醒!」

可是,凡事也要全面。我們不能看到人家勇武就自high,卻看不到人家的問題。首先,這個「議會民主=自由美好」的幻想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在蘇聯分裂以後,烏克蘭經濟從沒有復蘇至昔日水平,這才是他們社會存在巨大不滿的主因。因此,才出現一個說法,認為只有更靠近歐洲、疏遠俄國,才可以在資本主義之中獲利。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烏克蘭打撃極為嚴重,出口和入口貨物皆削半。在外匯掏空的情況下,唯有靠國際貨幣基金(IMF)緩助過日子。同時,跟IMF打好關係也是進入歐盟的好方法。可是,IMF對烏克蘭提出的要求非常苛刻,基本上就是現在希臘緊縮政策的雛型。

在多次威迫利誘之下,烏克蘭始終都堅持在經濟最差之時加薪、加救濟金,以保國民。這最終又召來了IMF的不滿,要求烏克蘭天然氣加價50%。在多番跟IMF之間的磨擦以後,為保國民,烏克蘭最終得罪了IMF,進入歐盟夢想破滅。這才是他們因為進不了歐盟而爆發大型國族民粹運動的主因。

最終,即使現在和俄羅斯決裂,他們獲得了歐洲人的經濟救綬,可是,人工下降、通脹問題極為嚴重,最底層一群基本上完全失去保障。在緊縮政策之下,經濟極差貸幣處於崩潰邊緣。這更證明了,過去一年再多的軍事鬥爭,真正最要人命的反而又是經濟問題。

烏克蘭式的勇武,在這種國際勢力的經濟暴力之下,不堪一擊。勇武鬥爭,如我最初說,是正確的方向。可是,當錯置了真正敵人、真正的問題,最終虛假的勝利比失敗的情況更壞。我們應該學習的勇武,不是這種虛假的爆發:警察都識打人,但那不是勇武。既要講求勇武,就先要有勇氣,認清真正社會結構才處理問題。因為最終,勇武的目的不是告訴他人自己勇武,而是要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