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什麼才是「國情教育」課?

羅范椒芬早前建議,準教師入職前應到內地上國情課,有助了解國策,這樣才能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聽過這番話後,反而令我更加大惑不解。

在此,我想先分享一次「上國情課」的經驗。記得我讀中學的年代,當時到內地交流的風氣仍未熾熱,第一次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到國內,是中六的暑假,跟隨中史科老師,與幾位友好的同學,出發到清遠和連南。參觀政府部門、介紹地方歷史這些當然少不了,但主菜卻是參觀當地的中小學,教學生們英文!驟耳聽來,跟國情研習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連南的數天,我才初次深刻感受到自己與中國這片土地的連繫,不為什麼,全因「人情」二字。

我們去探訪一間位於連南山區的小學,師生們一如以往地列隊歡迎,那裏的課室設備簡陋,牆壁四周的紋理舊得發黑,桌椅因日久失修而歪歪斜斜,黑板上方懸掛着類似「奮發向上」的幾個大字,縱然如此,圍着紅領巾的小學生,依舊精神奕奕,眼裏閃着光地瞪着我們,然後一起大聲唱誦英文歌謠︰「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圍着我們轉了一圈又一圈……那刻,我確信知識能夠為他們帶來希望。

隨後,我們跟隨一位學生,到他居住的地方探訪,走過蜿延的小路,拐過幾個彎,到達一間兩層高的小木屋,屋內燈光昏暗,他媽媽原本坐在屋前的小椅上乘涼,見到我們來訪,立即從屋內捧出幾碗水來,我探頭一看,意料之內,水帶點泥黃色,有點混濁,但學生告訴我們,那是他們家裏最美味的飲品。我們大碗大碗喝下,果然清甜、涼快,然後天南地北,閒話家常。家中上層是他們睡覺的地方,下層用以煮食,有一隻大得容得下幾個彪形大漢的鑊……小學生捉了幾隻公雞進來,喧喧鬧鬧,簡樸自在的生活,就是每天到田裏耕作,聽聽鳥語,自給自足。從他們的眼裏,我看見一幅漂亮的中國山水畫。

午後,跟隨學生到田裏插秧,捲起褲腳,把雙腿直放到田裏那刻,那感覺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泥土的濕潤加上冰涼的溪水,我們彎下腰把禾苗逐株逐株地插在前方,抬頭遠眺,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可以想像,長年生活在城市的我們,插秧技術會是多麼的拙劣,學生溫柔地向我們微笑,接過手上的禾苗,不消半秒,又已插好幾株了。

大功告成,小學生指示我們用山邊的溪水洗去腳上的泥巴,然後引領大家回程。一路上,我拖着學生那隻黝黑的小手,從生活和學業聊起,繼而談到未來的夢想,那是一場有血有肉的心靈交流。當時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他答︰「想當一名老師,把學懂的教給別人。」然後,他便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房世勇」,三個字,端正有力。臨行,他叮囑我要好好記住他的名字,因為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夢想成真,當上一名老師,教會學生什麼是勇敢。

不知怎的,回到香港以後,很多關於景點和歷史的資料,我都記不起來,唯獨跟學生和村民相處的畫面,一直牢記在心中。看着筆記本上的三個字,我對連南產生了一些微妙的感情,覺得自己或許可以為這個地方做點什麼,而且令我有衝動想多了解內地的生活情況。

長大後,沒想到自己竟然也當起老師來。幾年間,參加過不少教學交流團,北京、上海、廣州等的大城市都去過了,見識到國內迅速發展,教育方面的軟件和硬件都進步了不少,但我最念念不忘的,始終是當年在連南感受到的那份人情味。

世上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情感。當國情課變成「必修」項目,換來的若是一堆死記硬背的資料、空洞乏味的課堂、沉悶單向的「推銷」……我實在懷疑是否能達到「了解國情」的目的。沒錯,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但若連老師也不能說服自己的情感,如何能面對學生?老師也是平常人,姑勿論課程內容是否「洗腦」,欠缺自主空間才是最大問題,這樣顯淺的道理,當過學生的人都應該知道。

世事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當事情變得太刻意時,往往會有反效果。我認為要了解國情,必須先從了解人情着手。這點不用回到內地也可以做到,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專院校,甚至出來職場,香港的內地生數目龐大,身邊總有一兩位,要了解國內情況,他們就是最好的活材料。坦誠地坐下來,與他們聊聊天,這種感覺比什麼都真實。要真正做到兩地交流,又何須捨近取遠兼霸王硬上弓?

小妹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keungpu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