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保育與城市發展

數月來很多人談論保育與城市發展的議題,兩者好像是「水火不融」。社會上大至有兩個派別的人士: 有一個派別的人認為香港土地供應不足,倘若港人連住屋問題都解決不來,又何來有閒情日緻欣賞自然美景呢?再者,他們找來所謂的「經濟學者」,以「極簡化」的方程式計算郊野公園的經濟價值。美其名是想說明四成的郊野公園表積是太多了,少一成也沒有所謂。其實是,當少一成也沒有問題時,「經濟學者」就會建議再少一成,直至大部分綠色的地方被移平。

作為一名大自然愛好者,我不認同上述派別人士的觀點。很自然地,我就是屬於另一派別的人士 ─ 保育不一定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發展的必需品。

前一篇文章已經交代了郊野公園的由來,故此我也不會在此詳談。但是有一點我必需要強調,郊野公園的生態價值是不能夠在價錢上完全反映出來,情況就如你在問一公斤的氧氣價值多少港元一樣。郊野公園的植物能夠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並且能夠淨化空氣,而這些功能,根本是不能夠用金錢去衡量。倘若我們仍然停留在用金錢去量度那些根本比黃金更貴重的物質時,那麼我們就會愚昧地拖垮香港的發展。當另一派別的人只在追求把「綠色的土地」(或受保護的土地)變成住宅用地,我不禁要問究竟我們需要將多少「綠色的土地」變成住宅用地呢?我必需要提提大家,那些被更改土地用途的住宅用地,其後所興建的住宅樓宇都是價值不菲的,那麼試問一位普通市民又怎能夠有足夠的財力支付高昂的樓價呢?而那些具生態價值的土地豈不是白白犧牲了?

香港需要的是一套有前瞻性和承擔的城市規劃的策略和善用香港已有的土地,而不是無了期爭拗應否開發郊野公園甚或選址填海,因為以上兩個方案根本不能真正解決香港土地不被善用的問題。再者,環境教育在香港實施了超過20年,我不明白為何那些「經濟學者」、發展商和當權者仍然以為香港受保護的土地是多餘的?其實就連小學生都知道紅樹林和泥灘對人類健康和平衡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為何那些權貴會對米埔內后海灣的濕地「虎視眈眈」而非要發展不可。這彰顯了權貴的無知、自私和貪婪,而且某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環境教育的失敗。

今日樹仁大學公佈了《生活困苦度調查2015》的結果,我先不說該調查忽視了政改的議題﹝因為政改議題會間接或間接影響民生,也是一項令普羅大眾「痛苦」的議題﹞,但有一點令我費解的,就是問卷中所提到的其中一條問題 ─ 「如果政府要增加住宅用地比例,你認為應該減少哪類別的土地用途比例?」,當中的選項竟然只有4 個:工商業用地、農業用地、林地/灌叢/草地/濕地和休憩用地,而最令人關注的棕地和廢置土地卻不在選項中。再者,「林地/灌叢/草地/濕地」包含了生態價值不一的選項,而那些生境根本不能混為一談,這不禁令我懷疑訂立問卷的調查人員不明白土地的分纇?是次調查結果有誤導市民選擇之嫌,也令到各界朋友以為市民為了建屋而可以摒棄自然環境。

下一次當大家再落入討論保育與城市發展的議題時,大家不妨「三思」。這是因為若果在發展城市的時候欠缺了保育,情況就好像我們的身體與靈魂分開,最終就會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