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伊斯蘭國與西方殖民的陷阱

繼3月16日突尼西亞巴爾杜(Bardo)博物館槍擊案,四天後,伊斯蘭國在也門首都薩那(Sanaa)的回教寺發動襲擊,釀成百多人死,三百多人傷。雖然這兩宗案件並未在香港引起廣泛關注,但在法國《查理週刊》的兇殺案後,歐洲媒體和知識份子較以前更為關注伊斯蘭國的舉動。加上去年以來法國對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更令學術界出版了更多研究伊斯蘭國的著作,分析其對西方世界的策略。

突尼西亞和也門這兩場恐佈襲擊,明顯跟法國《查理週刊》事件的意圖不同。襲撃法國《查理週刊》比較具有象徵意義,一方面可以引起西方媒體哄動,令伊斯蘭國受到全球注意,另一方面,有利伊斯蘭國牽動全世界穆斯林的情緒,強化他們對西方社會某些排斥伊斯蘭文明舉動的不滿,例如《查理週刊》的諷刺漫畫。即使在法國大多數穆斯林並不支持伊斯蘭國,但是恐襲行動極端化他們對西方的不滿,結果有助吸引處於社會邊緣的穆斯林加入伊斯蘭國。最近這兩場恐襲,可見伊斯蘭國持續營造西方為敵人,在更廣大的地區裡擴張其勢力。

突尼西亞在1956年獨立前,有70多年時間為法國殖民地。在恐襲發生後,法國總統馬上回應事件,並表示會派出專責反恐的官員和警察去突尼西亞協助調查。這次恐襲之所以在巴爾杜博物館,因為兇徒首先在同區的國會外開槍,當時國會議員正在辯論反恐法案,然後轉至保安近乎真空的巴爾杜博物館大肆屠殺。該博物館為著名旅遊景點,法國旅客去年有約95萬人,是最主要的外國遊客來源。伊斯蘭國可藉此透過媒體廣泛報道,得到全世界注視,並有力打擊2011年革命急速下滑的旅遊業,構成對執政黨突尼西亞呼聲黨(Nidaa Tounes)的壓力。雖然在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交界處,一直有反政府和親伊斯蘭國的武裝份子活動,但這次恐襲可說是伊斯蘭國首次公開承認在突尼西亞攻擊平民的行動。法國的北非政治學家赫爾多(Jérôme Hertaux)估計,過往一直容忍極端份子活動的復興運動黨(Ennahdha)今後有壓力要交代對伊斯蘭國的立場,否則突尼西亞這個被認為阿拉伯之春後比較成功的民主政體,有可能受到極端份子的分裂。

也門的恐襲發生在回教寺,顯然是針對2014年以來掌權的胡塞武裝份子(houthistes),這表示境內一直活躍的亞拉伯半島的阿爾蓋達(AQPA)當中部份派系,正式歸向伊斯蘭國,跟也門當權派對抗。自2011年以來也門政局陷於不穩,今年初才由胡塞武裝份子發動政變,這次如此大規模的恐襲,很可能把也門推向全面內戰的局面。研究聖戰武裝運動的學者湯瑪士(Dominique Thomas)認為,這次大型恐襲,反映伊斯蘭國利用了也門的不穩局勢,進一步吸納支持者,並有效地通過媒體在全球全球招兵買馬。此舉會否動搖也門當權派的勢力,實在難以預料。

突尼西亞去年向伊斯蘭國輸出了三千個武裝份子,也門更是他們的訓練場地之一。這兩次恐襲充份反映了伊斯蘭國急速擴張勢力。政治學家路沙爾(Pierre-Jean Luizard)近日發表了專書《達伊沙的陷阱:伊斯蘭國或歷史的回歸》,他指出伊斯蘭國擴張的策略有賴運用媒體廣泛報導其恐襲,吸納全球的潛在支持者。加上,他們有意喚起穆斯林對二十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在伊拉克和敍利亞地區的殖民政策,營造反殖民等如反西方的身份認同。進而在歐洲就營造西方和伊斯蘭敵對的形象,而在伊斯蘭國家,則營造真正的伊斯蘭信仰和異教徒敵對的形象,以強化其統治的認受性。近日的恐襲,將進一步樹立伊斯蘭國作為反西方的代表。套用路沙爾教授的說法,伊斯蘭國的恐襲,正要令穆斯林以為採取軍事行動的西方國家重覆二十世紀「殖民穆斯林」的歷史,從而令伊斯蘭國得到更多反殖民的穆斯林支持,令自己進一步壯大。西方國家必須想辦法擺脫這個「陷阱」,否則只會助長伊斯蘭國在全球吸納不滿西方社會的極端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