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那麼遠 這麽近——《香港在地農業讀本》書序

圖:耕作人 facebook 專頁

想一想,您對上一次從田野中捏一把泥土在手是甚麼時候?一週前?一年前?還是根本找不到這片記憶?但您把田野中長出來的蔬菜瓜果放入口中,還不過是幾小時前的事吧。

大部份香港人是城市人,農田離開我們那麼遠又這麽近,雖然我們生存非要倚賴農耕不可,但現代社會的精細分工容許我們毋須關心農耕,甚至帶點鄙視心理,因為「耕田點會發達亅。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正是推翻我們的固有思維,「發達唔係大晒」,重新審視農業與香港人的貼身關係:看來無關痛癢的農業,如何對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科技產業和社區規劃,以至特區政府天天放在嘴邊卻雷聲大雨點小的題目 - 房屋與土地開發,發揮千絲萬縷的影響。鄒崇銘、姚松炎兩位學者和一眾作者,補足了我們對香港社會認知的一片空白。

我今年初有幸參加長春社舉辦的塱原收成節,親手翻開泥土,體驗發現馬蹄和慈菇的喜悅,但內心難免有不勞而獲的羞愧,因為耕種時的辛勞全由每天早起晚歸的農友付出。只愛收成,不願耕耘,不正是涂毒香港人的「中環價值」嗎?


圖:塱原收成節

塱原佔地約40公頃,耕種不斷,是香港農地中的異數。大約15年前,我當時肩負長春社主席之責,與陳偉羣、吳祖南和熊永達等幾位理事,出席當時接任九鐵公司主席田北辰擺下的鴻門宴。宴會就在由中環富麗華酒店重建而成的麗嘉酒店地庫,一家名為「上海上海」的酒家舉行。當時九鐵高層與長春社劍拔弩張,因為九鐵執意興建落馬洲支線,從地面橫過塱原,滿以為可以得到環境諮詢委員會支持。誰料經過眾多環保團體多年努力,發起保護塱原的國際運動,令環保署長否決簽發環境許可證,九鐵上訴不果,所以力圖游說長春社改變立場。

鴻門宴的結果已是歷史:九鐵最終多用二十億元興建落馬洲支線,鐵路從塱原地下穿過,並在施工期間採用「凍土法」避免水位下降,保住這片全港最大的淡水濕地。幾年後政府將塱原列入全港12個優先保育地點之一,並由環境及自然保然基金出資委託長春社和香港觀鳥會管理,目的是保持活躍農耕並同時提高生態價值,至今在塱原棲息的雀鳥已從230種增至303種,包括因種植稻米而吸引回來的瀕危品種禾花雀,田野間的青蛙也有十個不同品種,當地村民也增加了收入,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永續發展典範。

可惜,香港大部份農地並未如塱原般幸運,所以4500公頃農地中只有700多公頃仍在耕種。政府公佈的「新農業政策」提議收地80公頃興建實為「國營農場」的農業園,隨時會好心做壞事,製造「變態誘因」,把僅餘的大部份農地變成地產商的圈地樂園。

如果您仍然覺得農田耕地距離您的生活很遙遠,不妨閉目想一想,當享受您最喜愛的蔬果時滿口清香的滋味,再翻開這本書,追尋這些滋味的來源和背後的價值,不要在失去時才醒覺太遲。

LAND2

註:《香港在地農業讀本》由鄒崇銘及姚松炎編著,2015年3月由土地教育基金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