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自古「懶」字助維穩,叫你「勤奮」好揾笨

不知為甚麼,這幾天上網,總見到一堆網友都在討論什麼是好文章,什麼是好詩,在這個號稱「文化沙漠」的香港,簡直是件怪事。後來打聽一下,原來是網上有人抨擊「部分文學社團接受藝發局長期資助, 但並無甚麼特殊建樹, 更往往為政權維穩」,原來又是一樁文人相輕的糗事。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千百年來文人之間兩相傾軋,簡直無日無之,本來不值一哂,倒是這次罵戰中出現了一個「懶」字,背後卻大有文章。

不說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現在所寫的「懶」字,本來不是這樣寫。「懶」的本字為「嬾」,从女賴聲,「懶」字在南北朝的《玉篇》及宋代《廣韻》中,均被視作「嬾」的俗體。
懶,廣韻

漢字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便是用來形容不良行為的字,都愛寫成女字旁,如「奸」字、「淫」的本字「婬」字,以及這個「嬾」字。探其成因,或許跟古代中國是個父系社會有關,遂將一些壞事定性為「女人才會做的事」,這些字背後的造字理念,多多少少總有點性別歧視的味道。

更有趣的是,是大家往往忽略了這個「懶」字,往往是跟個「精」字掛鉤的。例如:我們時常聽到上一輩的人批評他人「練精學懶」,這兒的「精」是精靈的意思,即是耍小聰明;「懶」指躲懶,指你找方法不做你的「份內事」。當然,這個「份內事」大抵不是你想做的事,而决定你有什麼「本份」,話事權都在於在上位者。家庭內是家長,出來做事是老闆,或者是官府。這某程度反映了一個事實,聰明的人總會想法子偷懶,耍滑頭讓自己不勞而穫;只有蠢材鈍胎,才會人家叫你幹啥便幹啥。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為何一直要將「勤奮」視作美德,將「懶惰」視作惡習?若論其真正原因,便是「維穩」,透過建立一套標榜「勤奮」是美德的道德規範,利用教育愚弄民眾,令他們變成「勤奮」的順民。從某角度來說,所謂德育其實就是一種愚民的帝王之術。

大家細心一想,公家官府從來不懂自己生錢,又一直需要培育管治人才為官家「維穩」,這些東西從何而來?稅收需從百姓身上榨取,人才需靠刻苦用功讀書,若社會一大批人都「練精學懶」,如何維持這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若很多人不事生產,自己都要靠官府接濟,稅收又從何而來?

當然,「勤奮」本身對自己未必毫無益處,問題是「勤奮」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其詮釋權卻一直在這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手上。他們透過掌握「勤奮」的詮釋權,利用教育建立道德規範,從而為這個建制培育一批又一批順民。在古代,你不讀書識字,你的「勤奮」便是勤力工作。然而,不少黎民百姓營營役役一生,所來的卻只夠你養家糊口,真的能靠「勤奮」致富又有幾人?

讀書識字者,「勤奮」便是讀聖賢書,因為中國自唐代創科舉以來,讀書便成了官府聘用官員的考核機制。在鼓吹「學而優則士」的社會環境下,現代人口中的「文學」、「藝術」只被視作士人的風雅玩意。若你沉迷其中,則會被斥作「玩物喪志」,而被人唾棄。

至於音樂藝人,不論你如何勤於練習,你彈琴吹簫如何了得,終其一生都被他人鄙視。我們現代人將賣淫為生者稱作「妓」,其實賣淫者應稱作「娼」。《廣韻》曰:「妓,女樂也」,古人本來將音樂藝人稱作「伎」,日本沿用至今,女性的音樂藝人則用「妓」字通假。中文竟然將「娼妓」並列,可見他們對樂人的鄙視,賣藝與賣身無異。

到了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所謂「勤奮」也變得市場化。你是「勤奮」還是「懶惰」,不再看你幹什麼,也不再看你付出努力,而是看你的賺錢能力。你做的事能賺錢,或者你不做事也能賺錢,哪管你是囤積居奇、投機倒賣,只要你能賺到錢,即使你天天紫醉金迷、聲色犬馬,都沒人會話你是「懶人」;反之,不管你日寫萬字,藝技高超與否,有否日日勤於練習,任你在業界之內被人如何吹棒,只要你所幹之事非市場所需,沒有市場價值,在不少人眼中,你還是一個靠官家接濟的「懶人」。

世事往往十分弔詭,有些人似乎將「維穩」視作一件壞事,殊不知當他跟隨社會的主旋律,抨擊對方「懶人」之時,也在為這個社會「維穩」。當一個社會,即使大部份人勤力到像一隻牛,你還只是住着一個白鴿籠內苟存於世,有些人卻可而靠投機倒賣,靠製造經濟泡沫致富,卻被吹捧為「精明」。所謂「懶惰」是否真的「懶惰」?誰才是真正的「練精學懶」?所謂的「自力更生」,本身是否一種愚民教育?還請看倌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