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批鬥教協 劍指教師

文:戚本盛

要來的始終要來,政治批鬥的矛頭繼指向戴耀廷、陳文敏等港大學者及《學苑》後,再轉至教協。《大公報》3月31日頭版指教協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播獨」,向「心智未成熟的學生推廣港獨書籍」。

政治批鬥的奧義在嗓門夠大,震攝對手;在重複謊話像真言,騙取支持。政治批鬥不必講求邏輯道理,不必作出充份論證,像這一次,在教協的六十本候選書籍中,抽出一本陳雲的《香港城邦論II》來大造文章,又借到校作家講座名單上的毛孟靜、邵家臻、林慧思等來加以炮轟,總之,連篇累牘,卻說不出任何丁點教協宣揚「港獨」的論證。

要作這樣的論證,起碼要過以下兩關:(1)《香港城邦論II》及遭點名的作家鼓吹香港獨立,(2)教協弄過甚麼手腳,要六十本候選書突出該書;或在眾多作家突出上述諸位。《大公報》當然過不了這兩關,粗暴的批鬥從來不需要嚴謹的論證,何況,這兩關論證之外,還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核心價值。

極權容不下自由,極權控制的輿論機器所施展的批鬥,也不是要鬥倒教協,而是要營造一種白色恐怖,對象其實是中小學的教師,要發出恫嚇,要教師和被政權點名的人劃清界線,書就是放在候選書目中也不宜了,作家名字就是放在候邀名單上也不宜了,最好連談論也不必,何況是細讀或親炙。

表面上,教師不必認同《大公報》的言論,只要為免麻煩,為免像教協這樣遭到針對就夠了,如此一來,箇中的政治意義,也不只是孤立某些遭點名打擊的對象,而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使教師多考慮了選哪一本書或邀請誰來演講的後果,這好像只是出於實際需要,只是為免應付《大公報》或給出以家長之名的粗暴政治找上門吧,可是,如此這般,教學工作便滲入了一種恐懼。

在專業工作中,適當的戒慎恐懼是有需要的,但要小心避免的,是真正的錯誤,而不是無據的指控,如果連歪理與謬論也成為恐懼之源,則教學也必將受制於更多的無理干擾。我對教協近年於社會、教育和權益的事工很有意見,但我更接受不了像《大公報》這樣的對教協的荒唐攻擊,這些攻擊,使教師工作於無理的恐懼之中,這是任何教師都不能接受的。(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