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要問,只要信──談開會的習氣

繁忙的香港人,總離不開大大小小的會議,在會議中,你是否有一種想法﹖快點開完便好。若碰上會議中有人發問,你心裡可會嘀嘀咕咕「阻住地球轉」﹖還是暗罵「收聲喇,好煩!」﹖

不要問,我趕著回家,轉眼就夠鐘了,主席快點,你們不要總在糾纏,這是會議中常聽到的話。

剛巧見到張秀賢在facebook談開中大的教務會議前的想法,談及身邊好多人覺得在會議中發問的人好煩,尤其是對於不斷發問的人,他指出更不喜歡那些你還未問就擺出一副嫌你煩的樣子或者趕收工的,他說得真好,「唔明/唔了解/有意見咁梗係問啦」(不明白,不了解,有意見,那一定問),他認為可能是現代人不好答問的通病,大至立法會,到大學教務會同各單位,到學生會或者其他會,大家習慣私下談妥而不是開會討論,而往往歷史就證明了這樣極可能因此出錯。他是有感而發,我則深表認同,開過大大小小的會議,的確這種情況常常出現。

不問,是因為厭煩﹖還是怕被視作煩厭﹖還是你真的了解,真的相信了,不用再討論,不必有疑問﹖我們愛說「真理愈辯愈明」,為何會議容不下﹖輕則嫌你麻煩,重則視作搞事。

這裡可能有兩個層次。有些人出席會議,是不聞不問。有一種是不但自己不問,還對於別人發問感到厭煩,可能是歸心似箭,只看時間做人。要不就是覺得大家在糾纏不清,很麻煩。這是問與不問的層次,開會只是虛應故事,做一做舉手機器,總之是我出席了。一是信與不信的層次,重點其實不在問,而是信,發問代表有懷疑,代表不信任,不合作,破壞了和諧。當然,若你是自己人,怎問也可以,這便是在討論,是建基於互信,是希望把事情做好,有時甚至可以讓自己人遊一下花園,讓其他人沒有發問的機會;可是,若是非我族類,劍拔弩張,發問一定是搞事。當然,既是自己人,又怎會有那麼多問題呢﹖何況常常是大家在會議前已談妥了,心照不宣,那用問﹖!

可是,當「凡事不問」遇上了「凡事信任」,事情沒經過深入的討論,自然是多了犯錯的可能。這也可讓很多事情不了了之,蒙混過關,甚至可以讓人黑箱作業,為所欲為。不要問,這裡遏阻的可不止是與會者的求知慾,還在妨害那些與會的代議士盡其責任,更嚴重的可能是有意或無意之下,合謀窒礙討論,破壞了會議的意義。或者你會說,那些不斷發問的人只是在拉布,拉布有其意義,但這不是本文的焦點,不在此討論,本文的重點是在一般大大小小公務會議上的現象,我們可讓與會者有發問、了解的機會﹖事情是否有充份的討論﹖民主社會,開誠布公,尊重異議,討論應是擺事實講道理,若只是有所謂的會議,但只是主席報告、只是一言堂,更不堪的是,為了阻止異見者提問,出現了限制發言時間、在未討論完之前表決等等的舉措。不讓有疑問、持反對意見的人發言,會議只是為了讓事情通過的儀式,那只是虛有其表,並沒有民主精神。

若大家想想「不要問只要信」的背後代表甚麼﹖影響了甚麼﹖遺禍有多大﹖你可有想過,你的不耐煩、趕收工,可能是容讓了不該通過的議程通過了﹖可能導致了不公義的出現﹖那會否成為打壓異見的幫凶﹖下次開會的時候,你還會一味的叫大家快點收工嗎﹖

不要問只要信、私下搞定的習氣,何時會變成真正的開會討論的風尚﹖

作者:施安娜,進步教師同盟成員,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