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導火新聞線》勾起昔日的愉快回憶

睇到廿一集,《導火新聞線》冇令人失望,也勾起了十多年前做報紙時的愉快回憶。

可能大家都試過那種經驗:在工作生涯裏有時會埋到一個「有今生冇來世」的班底,返工一齊搏殺,實現理想,收工一齊滿足地消夜飲野到凌晨三四點。可能是新聞界較多理想青年吧,埋到這種班底的機會好像也較高。《冏報》團隊在查走私煙集團一役,就達到了那種狀態的高峰。

可是,那種高度整合的狀態又總是脆弱不堪。有時是因為同事之間日久生情/厭令團隊關係變了味 (像《冏報》裏面的四角戀);但在商業媒體裏頭,更多問題源於新聞專業觸碰到老闆的「自由紅線」。老闆為了保護商業利益,可以改頭條,指定記者做新聞,換/炒高層。遇到這些事,做記者編輯的難免「無癮」。

更大鑊的是,現實比《導火新聞線》惡劣得多。至少戲裏的香港還有「閒情」探討商業媒體和市場主導新聞的通病 (道德 vs 新聞自由之類),汪海藍得罪了某位投資媒體的富豪,仍有轉去其他商業媒體延續新聞事業的機會。2015年的香港,北京已收編絕大部分商業媒體,政商利益高度統一,不肯維穩的資深新聞從業員幾乎無處可逃,唯有轉行或退休。那可是比「煽色腥」更令我們難受的一潭死水。

原來,社會有空間追究新聞道德的問題,已經是一種幸福。可能這也是那麼多人喜歡《導火新聞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