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葉劉按Like的一代:淺談臉書上的保守中年

葉劉日前在臉書發布,謂「外傭淪為性資源」、「拆散家庭」,配圖甚至以「大量外傭為丈夫提供性服務」標之。雖然貼文已撤,但葉劉仍不致歉,而配圖用詞,千錯萬錯也當然是助手的錯。

她的論述,大約可歸納出幾個特質:訴諸恐懼、華人中心的種族主義、家庭價值、專業崇拜(葉劉一直用以建立形像的根本)。但這些愚蠢之極,在文明社會死十次都唔夠的訊息,其實是給誰聽的?很肯定不是給看獨媒的你聽的。

她臉書真正的市場,是香港的中年數碼移民(Cyber Immigrants):他們欠缺對新媒體的洞察力,對資訊紛陳、飽和、爆炸缺乏應對技巧。在雨傘運動前後,你我身邊的父母叔伯姨嬸輩,許多人就執起智能手機、手劃劃描起手寫輸入法,在What’s app上傳起各式流言、製作粗疏民粹化的圖文來──當然在黃絲陣營也有,但「藍絲」/非黃絲一邊,卻是非常同質化、統一地,絕大部份也是如此。

這群數碼移民的特徵是:約在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出生,長久以來就固定自己的媒體習慣在他們發跡、建立自我認同的時代:對電視「有所膜拜」,對報章、收音機等略次於(免費)電視的主流傳媒有若干信任。這也是一直以來中國控制、招安大量這些傳媒的主因。

葉劉臉書所象徵的一群人,他們的成長背景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時代,用一些老生常談的世代論說法,他們處處有機會,只要努力勤懇也會有一定程度成功,起碼生活無大憂。唯一會使他們對政治有所關注、困惱,就是經濟不景、不安:因此在主權移交、會談前後,他們會選擇以外國護照作退路(連有名的維園阿伯文生也如是),要不留在香港繼續搵錢,樂於為非政治化的經濟動物;要不就在外國喊起比誰都熱情的「愛國」口號。

他們在政治上,很大部份會首先以「中立」自稱,強調自己的政治無涉,但多談幾句,就會反對「黃絲」,強調現狀穩定的重要,應該努力「不搞事」云云。於他們而言,臉書、《數碼暴龍》世代(見之前拙文)的訴求,是基於「上唔到位」,經濟上未能滿足,這思維從官員的「青年政策」言詞裡顯而易見。家長化、「塞錢落你袋」,「你大個(做剝削者時候)就明」等,是不少此代人對青年的思維。

這些中年香港人,在同質的媒體環境之下長大,對熱媒體,有極大的依賴和信任:在各個歷史時刻中,他們都會異口同聲說是在電視「見證」──六四、青馬大橋的煙花、戴卓爾夫人PK、米字旗落紅旗上。

電視於香港這代人言,具霸權程度的壟斷性這一點人人皆知,基本上口裡曾言CCTVB者,也多少發現這一點。從媒體研究角度,又可以怎麼剖析?

媒體研究泰斗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有冷、熱媒體一說:媒體於他的學說中,可以「熱度」解釋,熱媒體者,就是提供「高解像」資訊、同一時間單位下資訊量較高、閱聽人(Audience,即觀/聽眾)在面對這些媒體時,不須特別思考、想像,直接吸收就好;冷媒體則反之,如電影、報章、書本,則是相對「低解像」,同一時間下的資訊量較少,或是時間可由閱聽人決定(如書報,閱聽人可選擇掩卷、暫擱),最重要是,冷媒體要求他們具深度的參與、思考。

這一群人信任的首先一定是熱媒體,對冷媒體相較之下甚為冷落,你看香港的書店有多少、閱讀風氣有多盛、尋常人家書櫃上有什麼書(或到底有沒有書)就知道。至於報紙,一來已在衰落當中,九十年代起,隨著蘋果化,圖片大量使用、內文行文極盡視覺化(就連大公文匯亦然),其實就是透露出報紙亟欲趨靠熱媒體求存(有關香港報紙的媒體熱度,容後再談)。

有趣的是,他們現在有些就開始叫起「主流傳媒不能相信」來,認為TVB「偏幫示威者」(呵呵)。而他們質疑、反抗主流傳媒的方法,就是投入What’s app、臉書,圍內傳起流言來。

他們的臉書使用法,正是將高度異質化、複雜的網絡新媒體完全當成熱媒體使用:不斷在同代人圍內傳播民粹化、訴諸恐懼的訊息,例如「破壞家庭」、「破壞經濟」;他們會quasi(近似山寨,也是見之前拙文),拙劣地模仿「改圖」、「緊急」、「請廣傳」等網絡傳播技巧,用在group中,不斷一傳數十,數十傳數百。

這一群人的臉書的使用習慣也是於青年而言有點奇妙的文化差異:他們對四、五、七字(又對唔成偶)一組一對,類似打油詩的文字情有獨鍾,愛以閃令令、唯美得有少少骨痺的圖代言(在我跟朋友討論中,我以「娘Media」命名之,或許以後再詳談)。

然而他們沒有高登仔面對「潮文」、搞笑偽新聞般,對網絡傳言、新媒體資訊有長久訓練而來的批判力,所以就鬧出白宮發言人誤引HKTV劇照,藍絲集體中伏以為謝天華爬獅子山掛Banner等。因此「藍絲」陣營的媒體訊息,他們會照單全收,也能甚為有效地廣傳,即使箇中常識何其貧乏。

葉劉常識欠奉/或為了上位不惜放棄常識,但她利用新媒體確固自己本身在這群人心中的地位、形像:穿西裝、貌似專業、不走上街頭不疾呼,「唔大聲唔搞事」。這群人對政治人物的選擇,投射在葉劉與她在媒體所言之上──首要是能維護他們的家長化權益、道德政治價值上保守、保障其經濟現狀──至於未來、民主化、下一世代的香港變成如何,跟我何干之有?

魯迅曾言,為現狀利益扼殺未來者,叫「殺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