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組織的意義

在我讀書的年代,學聯就是學生運動中的泛民--如果不是比泛民更不堪。近兩年終於擺脫泛民附庸的角色,開始真正發揮學生組織應有力量,想不到卻被人以「自主」、「自決」的名義拆了。回想去年7月2日與各位學聯在遮打道並肩作戰的情境,以及雨傘運動的種種,真是不勝唏噓。

有些人說搞運動不需要嚴密組織,各有各做有需要時合作就好,我認為這種對組織的想像未免過於天真。下下一堆組織,遇有政治時機才來合作,傾綱領傾底線傾策略,就算最後傾得成,開這種宇宙大會都足夠累死所有人了。多少運動搞唔起就是敗在這個問題上。合作需要信任基礎,信任來自長期溝通。失去了學聯這個平台,日後學界想發起類似去年規模的抗命行動,大概是千難萬難了。

話說回來,所謂「沒有大會,只有群眾」,撇除不時變換的理據及暗藏底下的政治謀略,訴諸的心理就是庸俗化的個人主義--很遺憾,大概這也是某種香港價值。這種個人主義用在反抗既有權威時,的確係幾充權,但用在組織集體行動,就是開玩笑了。佔領運動時許多人愛引用李小龍的be water my friend,有些人誤會了這就是去組織化的優勝之處。他們沒有想到,李小龍的說法係脫胎自孫子兵法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孫子作為軍事家,唔會吹水話要三年建國,唔會幻想敵人自動瓦解,真係literally要「打仗」,他會主張他的軍隊要去組織化嗎?

其實,愈是靈活多變的運動,便講求愈高的組織力。一場運動中要做到如臂使指,進退有度,恐怕不是某些人所說只靠「常識」便可以辦到的事。學聯到了佔領運動後期,已是疲態盡現,於是才會出現龍和道失控的情況。學聯骨幹少說有幾十人,也撐不起79日的佔領運動,更不用說其他規模更小、組織程度更低的團體了。如果真有機會來多一場佔領運動,而且不想這場運動再次失敗,首先要拋棄的,就是這種庸俗化的個人主義。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