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陶傑膠論「抑鬱」 林夕以身作則

月初,張國榮逝世12周年,港人彷彿只懷念他的眉目如畫,隻字不提他抑鬱自盡。無獨有偶,一名有自殺傾向的德翼機師在3 月末將飛機撞向阿爾卑斯山,則引起全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最近,兩大才子陶傑和林夕,都不約而同地各寫了三篇關於抑鬱症的專欄﹕

陶傑﹕「抑鬱,說穿了就是脆弱:鑽牛角尖,想不開,案中的副機師年紀輕輕,失戀、患病,想不開就尋死,還要拖累別人,極端自私至於病態」﹔「他們從小在迪士尼卡通、玩具反斗城、賓傭、手機之中長大,不會明白四十年代的中國,億萬平民在日本飛 機的轟炸,在內戰和飢餓中逃生,頑強也正常地生活下來,而且為數不少的,以後活成企業家和名人,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抑鬱症」,而且活得很精采。」

林夕﹕「你敢說上一輩所謂嚴父,整天搞得家嘈屋閉,只是父權主義作怪,而不是患了躁狂症?患者不自知,知了也正如醉酒人,不會承認酒醉。」「樓價高與工時長奪冠跟情緒病發率高,可能真是有因有果。本來沒病的,處處都是誘發點,本 來有病的,簡直處處地雷。」

一位,嘲諷抑鬱症患者是偏執脆弱的Kidults,甚至將重病失常者與希特拉、毛澤東等扣連。另一位,則反問上一代有多少人因社會封建而將病徵合理化。並文共賞,讀者還以為兩大才子展開筆戰呢﹗

根據醫學資料,抑鬱症成因乃患者腦內的血清素 、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化學傳遞物失衝,可見看不開和鑽牛角尖是病徵而非病因。而且,患者病發時心臟宛若燃燒般,以致萎蘼不振,連散步也乏力,更遑論鬱成濫殺無辜的政治狂人。

至於陶傑認為內戰飢荒的倖存者活得豁達精彩,然而,究竟有多少平民官員在文革中輕生呢﹖即使捱過浩劫, 不少人的心靈傷痕從未痊癒,一旦相似情況出現就反應過敏。一些長者看見87枚催淚彈投向學生的報道後,可能勾起「六七暴動」和「六四屠城」的血腥回憶,力阻兒孫參加雨傘運動,結果釀成世代糾紛。再者,大量美國退役軍人患上創傷後遣症,向來祟尚英美優質文化的陶公子,又夠不夠膽批評他們看不開呢﹖

但我同意十九才子一點,就是父母應向航空公司報告兒子的精神狀態。而病人亦不能一味以患病作為容易焦慮或逃避現實的藉口,誠如夕爺所言,焦慮的來源可避則避,他就以康復者身分說戒掉截稿日才趕稿的習慣,「運用心的力量跟腦的變態抗爭」。

作為一位家族遺傳的抑鬱症患者,我也運用心的力量跟腦的變態抗爭。自小目睹父親不願按醫生指示服藥而絕望自縊,受家暴困惑的母親不敢求助﹔因此長大後發現自己情緒失控就辭職求診,積極尋求社福援助並適應社會。也許,我依然是陶傑口中的Kidult,但我學會體恤得不到適當治療而「想不開」Kidults和 Teenagers。當然,我亦嘗試從病床上站起來,出門與大眾對抗壓碎雞蛋的高牆。

勾結政府的地產商既是陶傑口中的企業家,同時令平民腦部化學傳遞物失衝的劇毒。究竟,是我們「從小在迪士尼卡通、 玩具反斗城、賓傭、手機之中長大」而只顧示威發洩﹔還是許多年前「艱險我奮進」的高官奸商築起一堵堵市民攀不起的圍牆,令香港變成劏房橫行的「劏港」,繼而成為民怨沸騰的「鬱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