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媒體無中立 公民媒體增公眾監察權

圖:SocRec社會紀錄協會截圖

(獨媒特約報導)近年傳媒自我審查愈來愈多,政治及商業壓力愈來愈大,公民記者可是出路?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於4月17日舉行《每一個人的世界:我是公民記者》論壇,請來社會記錄協會(SocRec)合伙人龔蔚菁、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傅景華及獨立媒體(香港)項目主任余依庭討論公民記者及公民媒體的前景。

傅景華:媒體沒中立 倡設申報建制

螢幕快照 2015-05-08 下午3.59.49

傅景華先分析目前的網媒,他表示《SocRec》主要以記錄方式報導,評論較少;《立場新聞》以「炒稿」(綜合不同報道加工)形式為主吸引讀者,同時集合不同博客投稿;《852郵報》則以時事評論為主。另外有政治組織於背後支持的網媒包括《熱血時報》及《謎米香港》,他們分別由熱血公民及人民力量支持。知名學者或電台主持亦有開設專頁,靠個人人氣吸引支持者觀看他們的時事評論。眾多網媒中,傅景華指《香港獨立媒體網》(下稱獨媒)歷史最久,報導較綜合性,除博客撰文,亦有自擬專題如報導社會運動。由於專頁帖文轉載量高,傳播訊息速度增強,於社會運動中發揮重要角色。

傅景華沒有因網媒的背景而否定其價值,他指所有媒體背後都有立場。他認為媒體應以「消除利益衝突」代替「中立」,任何均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可能完全抽離。他建議媒體主動申報利益以避免利益衝突,如是否於事件內擔任任何角色,並把這個基制變成常規,令所有記者包括主流和網媒都務必遵守。

商業因素限制傳統媒體

螢幕快照 2015-05-08 下午4.00.26
圖:獨立媒體(香港)項目主任余依庭

近年不同調查報告均指出,主流媒體公信力下降,原因是部分以銷量為主要收入的報章因接受機構經濟支持,採訪角度受一定牽制。獨立媒體(香港)項目主任余依庭指,獨媒成立十年來從來沒有廣告,是要保持獨立,不受政府或商業機構影響新聞採訪角度。SocRecor合伙人龔蔚菁亦認同編採自由會因商業效益止步,題材較敏感的報導有機會被抽起,使公信力下降。

傳統媒體仍是資訊主要來源

雖然現時網媒流行程度能與傳統媒體看齊,但傅景華認為傳統媒體仍是港人主要資訊來源,網媒只提供協助性的額外訊息。傳統媒體公信力下降是公認的事實,這也是為何社會需要公民記者的原因。傅景華指,雨傘運動期間曾進行研究,發現獨媒資訊的影響力甚大。余依庭則指,縱然網媒和傳統媒體的對象和理念未必相同,但他們並非對立而是互補。主流媒體如電視台有較龐大人力資源作即時報導;而網媒並非所有機關都能進入,如網媒不可進入政總會場採訪。龔蔚菁亦慨嘆當主流媒體和網媒一同採訪,位置較好的「影相位」多給主流佔據,網媒感覺似是次一等。

傅景華指大眾不應單憑對各媒體的信任而完全採納訊息,應建立對每事存疑的概念,觀看不同媒體的報導後再分析求證。

正面看「留底」

隨科技於近年急速發展及普及,私隱問題漸受關注,一手資訊被「留底」及過往資訊被「起底」是否問題?余依庭從公眾知情權角度出發,指歐洲已就「被遺忘權」立法,以保障個人私隱為由,只要有市民認為資訊不適當,就可要求資料搜尋器谷歌(Google)刪除該項資訊條目。雖訊息仍在網絡存在,但卻無法再透過谷歌搜尋到。余依庭表示,憂慮「被遺忘權」引入香港後,商家、政客會藉此把其黑材料隱藏。

傅景華則從正面角度分析「留底」現象,他指現時有專門「留底」的網站,如weiboscope專門收藏微博被刪帖子。現時網絡資訊來得快去得快,國內不少帖子於短時間內被政府或其他權力機關刪除,而被這政府組織刪去的多為重要訊息,因此有必要於未刪前「留底」並重新上載到網上。美國政府亦有Edward Scope監管全球網絡信息。相比起網民,政府有更多資源「起底」,一般網民僅以有限的網上資源如討論區及社交平台「起底」,而政府則可以靠權力機關和網絡商,於沒有法律制衡下接觸大量個人訊息。

余依庭亦指,立法會正作修訂草擬的《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賦予執法機關監聽、勾線的權力,但截取定義模糊,未有確切說明是否包括網絡,如Telegram、WhatsApp 等訊息。三位皆認為比起關注「起底」,關注權力機關的資源使用、背後動機和法律制衡更有必要。

公民媒體賦權公眾

未來公民媒體的前景如何?余依庭認同公民媒體和傳統媒體專業程度有差異,因此公民媒體記者是有必要受訓的,獨媒亦有實習記者從學習提升專業度。公民媒體角色以教育為主,喚起公民監察社會的責任。傅景華認同媒體質素參差,但希望大眾體諒。一般新聞系學生要經過三至四年訓練,而公民記者並沒有受專業教育,未必能追趕到傳統媒體記者的質素。惟公民記者應要懂得分析和過濾接收到的資訊,亦需要知道發佈訊息需負的責任。他認為這方面的知識應更早於中學通識科裡教授。龔蔚菁認為透過實戰「跑新聞」是最好的訓練,透過每次「跑新聞」及編輯的評語,有助導記者從正確方向報導新聞。

螢幕快照 2015-05-08 下午4.00.51

龔蔚菁認為隨智能手機的興起,令一般市民不需要透過專業攝影器材都能紀錄新聞。傅景華預計政治衝突仍會持續,不少媒體亦會繼續受商業機構或政府打壓。受較少壓力的網媒、公民記者及二次創作人是現時社會上極需要的。在不受法律條文限制應繼續以不同方式,如改歌改圖等二次創作表達意見。龔蔚菁又引述雨傘運動期間懷疑襲警被捕的市民,全靠另一位普通市民於現場拍攝到的短片作證據脫罪,反映需要公民記者監察社會,展望社會繼續有自由空間讓不同媒體生存。然而網媒看似忽略了非網絡常客的年長觀眾群,龔蔚菁卻認為雨傘運動後多了很多「黃伯」,證明網媒的傳播範圍已不限於年輕一代。

論壇重溫:每一個人的世界:我是公民記者 - 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會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