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他們說正能量:正向思考作為統治術

有一個用到濫的比喻叫「雙刃劍」,也有一個用得更濫的「雙刃劍」詞彙叫「正能量」。

香港流行起「正能量」、(某種特殊語境下的)「正向思考」,記憶所及是在沙士左右,疫症無情人間有情,攜手樂觀對抗苦難,將口罩、1:99(那時有題為1:99的短篇電影集鼓勵人心)化成團結的符號。2002年四月,梁錦松宣讀財政預算案時以《獅子山下》主題曲歌詞作為結語,一時蔚為美談,一時,正是一時。

自那個苦難連連的年頭起香港不斷流行起這些那些的「正能量」符號,起初幾年,香港走向復甦,管治也算穩定,政府泛民默契尚能維持,政治的擺幅相對較小,可算相安無事。若從經濟主軸看,尚時是「百廢待興」狀態,「大家一齊撐起」這一句,也尚有向心力。

但到香港經濟復興完成,老闆賺、租金昇,人工卻比九七還不如,又有地產霸權、商業連鎖寡頭化,猛然發覺形成了一種充滿敵意的「新常態」,發覺昨日一起抗擊金融風暴與沙士,以前尚會一定程度上共榮共富的「同路人」,原來突變了剝削者:這時起,唱起的《獅子山下》,你就聽到背後原來宛如童謠播於恐怖片般,隱藏著的不安、可怕。

香港的「正能量」,大概就是由這急轉直下起開始變質,正向思考(think the bright side)、正能量、《獅子山下》的意涵,詞義裡面的潛台詞逐漸流露:「諗好方面(不要太著意實際上是怎樣)」、「唔好爭拗(不要質疑權貴的意圖)」、「肯努力你會成功(剝削的現狀是正確的)」。

有些人把問題,約化作「青年問題」,用起一套修辭將問題點扭向迴避動搖權貴利益的方向處:例如繼續推銷「肯努力-成功-快樂-圓夢」,這個在經濟起飛期時成立的神話,迴避政經的現狀,是當年全不能比的壟斷、不公、經濟空間狹窄,且政治窒息。

誰、怎樣、為什麼說「正能量」?

當你看到這兩三年來最常口掛「正能量」的是哪些人,整個推銷「正向」的架構就清楚明然:上至北京及特區政府,工商巨頭(香港精神大使就是一例:基本上是由工商富豪第二代主導),及至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皆有,只是用不同的宗教詞彙),下至政黨及附庸的復仇者還是正義什麼聯盟之流。

這些不同層級的人,一起或明或暗共同運作一套論述:「質疑現狀、不滿、抗議是『負』的、『破壞』的」,其實是運用修辭,將社會、經濟、政治問題偷樑換柱,約化成「正」與「負」的二元對立,把「質疑、不滿、抗議」,或者「噪音」打為「負能量」,在偷換概念之後問:「咁你想破壞定建設」、「咁你想要正面定反面?」「你想社會多正能量定負能量?」

這種「如此這般=負能量」的論述祭出同時,又會透過這些群體的巨大影響力,在傳媒中製作「正能量」神話:某摘星之子點樣發達、那誰怎樣力爭上流圓夢電影大賣、這運動員怎樣草根出身得奧運什麼牌。「負能量」與「正能量」的論述前後包抄,或許騙不了你,但就引導了不少人信服:包括你總會認識三兩個,覺得「搞咁多不如搵錢」、跑數跑佣「我討厭政治」「我要真享樂」的年青人;以及「廢青」掛口邊,在經濟空間豐裕時確保了目前生活無憂的中年。(有趣的是,後者會用前者來judge黃絲是享樂廢青,他們始終不能相信在食飯以上人有尊嚴。)

No offence,這種「正能量」的傳媒形式無異宗教:一套「以前有人得道」的神話,在後神話時代生活困難的人膜拜,偶爾有人「講見證」,然後極力掩藏推銷者、信眾的權力利益關係。

這正是統治術(Governmentality),其實很福柯的一回事:問題的重點甚至不在「誰管治」「誰得益」或「目的為何」,而是「權力如何運作」──「禁制悲傷」、「排拒質疑」,鼓勵「正能量」的真意,其實是為了不容你有「負能量」。

試想一個不容、且運用規訓懲罰「負面思想」的社會,其實不過是一個迪士尼feat. 1984樂園,「正能量」的外殼裡頭的機械,實質是一組管治的工具,也許連最上層階級的運作人也不自知。

《失控的正向思考》

這一兩年,也總算有一本針對此心理學著作中譯,就是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的《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由自己患乳癌時的經歷,發覺互助小組(Self-help group)中,人們靠互相以正向思考催眠自己對抗苦痛,進而追溯、疏理「正向」神話如何建立、影響如何──揭破、重新反思「見負面則避、總之往正向走」、「心態決定一切」的不合理處,乃至行銷者背後利益集團的考量。她質疑美國民間流行的正向思考運動及其亞種──如近年流行,甚至流行於我不少朋友的「吸引力法則」等,索性連科學根據、理性求證也不談,玄學化的泛正向論述,指出:正向思考──「努力/心態可上流」等,其實是上層階級建構(亦可能自己相信)的神話。

她在書中提到這些「正向」精神常被運用於企業管理中,鼓勵青年笑著接受低薪、加班「力爭上游」,並宗教化地崇拜成功者(馬雲震驚十九幾億人的什麼法則、李嘉誠不告訴你的六七條秘訣云云)──所謂成功學本身,其實是反倒令人不能脫離貧乏的真相表面是鼓勵個人成功,但其實在建立偽個人的集體化社會

艾倫瑞克點醒讀者:貧富不均的真相是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有勇氣面對社會真實而積極行動纔有改變的可能。世界不會自動變好,「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心態」說穿了其實是斯德哥爾摩候群的自欺欺人。她不反對樂觀,但要基於直面問題的勇氣。

獅子山精神,我也不否認,但誠如近日拍得甚好的一廣告言,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獅子山精神,不是哪個工商巨子的二代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