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足球的前世今生——記五十年代香港足球明星與球壇逸事講座

在三月時聽了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有關香港足球的講座,一直都沒有把記下來的整理成文。近來有空一點,而且世界盃外圍賽的亞洲區賽事又即將開打,實在不得不整理,作一個紀錄;看看由研究歷史的學者如何看待香港足球的前世今生及當中的體會。

前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大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表示,香港足球可說是頻臨絕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不諱言,仍對香港足球不離不棄的人實在難得,因為香港足球已經衰到貼地。

丁新豹:南華的發展和香港足球息息相關

丁新豹指自己是擁南躉,但今天看見「南華」這個標誌已經再沒有感覺。「舊時南華星期六、日有波踢,人生會好充實,甚至要對媽媽講大話,才能入場。」

他又認為南華的發展和香港足球息息相關,足球是在英國管治香港時傳入並大為興盛,如早期的英國軍隊中的不同成員,如水兵等。及後如一眾大班組成了港會,南華早期亦由一班皇仁書院的學生所組成,所以「足球」可說是中國出口再內銷到香港的「產物」。而自南華在八十年走下坡後,他以為可以中立地評論,但發現原來是不可以。因為在失去熱情後,連球場也少去了。

丁新豹又笑言,自己在六十年代才開始睇本地波,早年一直看大公報,及後因為香港時報的足球報導吸引,自己的思想得以平衡,才沒有左傾。

丁提到,戰後的香港足球高峰期是包括姚卓然在內南華5條煙年代,如南巴大戰,即南華對九巴。他又談到「中華民國的香港隊」,在香港出生的球員,代表了殖民地時代的香港,而在內地出生的球員則大多選擇了中華民國,可說是香港足球的黃金時代。

而另一黃金時代則是精工及寶路華在聯賽角逐時,丁新豹指兩隊引入多名來自英國的「好波之人」,配合本地高質華人球員如胡國雄等,成就了另一個本地足球的黃金時代。他透露,自己曾考慮訪問姚卓然,但當有此念頭時,姚已在病床上危在旦夕。丁分析指,這一輩的球員晚年大多潦倒收場,因為教育程度不高,而且要在那年代當教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加上球員生活方式也有問題,晚年甚坎坷:「佢地啲錢亂咁花,倒水咁。」

十年如一日 香港球員唔識入波

丁新豹直言,香港足球十年如一日,到今天的死症還是不會入波,多年來都是「負負碌碌」入波。而球員又不會虛心學習,所以香港足球往後退是理所當然的事。聽到丁這番話,很難沒有共鳴。香港代表隊在幾年前爭奪2015年亞洲盃決賽週資格時,便是一例。雖然先後迫和烏兹別克及贏越南,一度燃起出線希望。但六場事卻只入了兩球,這個也是未能晉級的主因。要贏波,便要入球,這是三歲小孩也懂。但香港代表隊的入球能力如何,實在有目共睹。

周家健:球員由從前到今天都只是商品

另一講者是港大哲學系博士周家建,他因為家住花墟附近的唐樓,可以說是「睇免費波大」,和旺角場一起成長。他憶述小時候對香港足球的狂熱,如會把球隊陣容倒背如流。周表示,之所以對50年代足球有興趣,是因為本身認識不多。

周研究海外華人史,搜購了不少50年代的足球雜誌及相關刊物。所以找來一些了戰前早期的「新聞紙」,發現不少「中國」足球隊都曾到澳洲及亞洲等地踢波。而由胡文虎擁有的星島足球隊亦曾在1947年9月便遠赴現時英超車路士主場史丹福橋球場作比賽。但報紙中可見,原來在到英國前更曾到曼谷、馬尼拉、星加坡等地踢波。周解釋,球隊不是作季前訓練,而是「搵真銀」。在到達不同地方後,除了穿州過省,更要和當地的華僑作應酬和接受不同的款待。

周家建又強調,球員由從前到今天都只是商品,賣的是球技和體力;沒買賣的才是運動員。在研究足球中可看到華僑史、生活史和文化史在其中。

筆者對很多本地球迷都表示尊敬,在冰河時期也對本地足球不離不棄,實屬難得。周家健亦指香港足球已由昔日的大眾娛樂成為小眾娛樂。丁新豹亦在講座中表示,自從香港大球場翻新後,四面紅旗不復再,香港足球亦一落千仗。在三十年前曾考慮寫文章分析香港足球為何衰落,但幸好沒寫到,因為香港足球實在「衰處未算衰」。

這一點很有趣,筆者這幾年進出球場,聽得最多的是:「淨係識得鬧,仲嫌香港足球唔夠衰?」一直都強調的是,會入場的會繼續入場,不入場的繼續不入場。球隊及搞波的人需要把已不欲入場的球迷拉回來,批評也只因為愛之深,恨之切而已。若然少少批評也呑不下,那還談甚麼光復香港足球?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講座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