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碧街事變」-做後感 “Pitt Street Riot” Reflection

在很多年之前我已經知道在八九年六月七日,油麻地碧街曾經發生過一場有關六四事件的暴動。但出奇地在二十多年來,很少從其他人口中聽到這事的來龍去脈。而「碧街事變流動劇」這個念頭,最初是來自2014年4月的某個下午,在一場市建局總監自稱是政府避孕套的講座後,我與李俊峰坐在修頓球場觀眾席上吹水時想出來的。當時想到既然油麻地曾經發生過這一段有關六四事件的暴動,不如我們嘗試組織一次社區自發的流動劇,把當時的事件重演一次。

我們都對這個構思相當感興趣,因為除了可直接連結社區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就着當時甚至現在香港的情況,有勢力人士如何在民間活動中混入搞事,讓一般的遊行示威演變成暴動,導致社會混亂。這個劇的重要性除了是重演當時的事件,更希望讓市民從過去的故事中吸取經驗,避免在將來的抗議行動中被有勢力人士搗亂。的確,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中,我們看到不少這些情況出現。在一些看似正常的遊行示威中,突然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物及行為,借機製造混亂,讓大眾對此遊行產生負面的看法。

我和李俊峰的工作背景與劇場完全拉不上任何關係,但有趣的是我們好像都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點。想到這個概念便開始從街坊朋友中入手,在區內貼海報呼籲街坊參與。由資料蒐集,到劇本創作、準備道具及排練等等。一班朋友街坊柴娃娃便開始了。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兩件比較有趣的事情。第一,我們發現在油麻地碧街、彌敦道一帶,因為城市發展,鋪租增加等原因,現已很難找到當時在油麻地居住或店舖的店主、職員。另一有趣的是,大部份街坊記得的都是六七暴動,而非八九年這一次。所以在開始的時候,資料蒐集比較困難。幸好其後在活化廳附近的一間麻雀館,找到一位老職員,他告訴了我們很多當時看見的片段。

在分工上很多朋友街坊亦都十分落力,大家都從不同的方法入手,希望找出事件的來龍去脈。當中受訪者包括,排檔檔主、區內背景人士、老街坊等等。其中一些故事說得十分精彩,天花龍鳳,亦為我們在構思劇本時增加了不少創意。除了親身訪問外,我們亦嘗試從網上找尋資料,例如一些新聞片段、電影及舊報紙,也有很多與當時時間吻合的資料。完成資料蒐集後,我們邀請了雄仔叔叔為我們做了一次劇本創作分享會。透過不同參與者的六四故事,與碧街事變的背景一同創作,成就了這個由下而上的民間「碧街事變流動劇」的劇本。

在完成劇本後,我們在油麻地碧街一帶找尋適合的演出場地。第一幕在碧街的兩檔生果檔前的公共空間。我們利用了該處兩檔生果檔真實的場景,帶出那一幕戲的質感及張力。我認為那處是最合適的開幕場景,活生生的街坊在演員身邊經過,戲中的演員對白交集在街坊日常的生活對話之中。加上屋頂上的電線,生果檔的太陽傘、茶餐廳的摺檯及塑膠櫈,就這樣成就了我們第一幕的流動劇場。

我們創作的碧街流動劇,一切由「錯過」開始。在20多年後的今天,想起那年六四,我們在生活上雖有着很多不同的改變,但現在我們又在錯過什麼?是咄咄逼人的生活,還是夢想消逝的唏噓?從三組演員不同的故事背景中出發。當年一對年輕情侶,因暴動及誤會錯過了對方;當年的熱血學生,20多年之後成了平凡的中年人;丹心一片的左仔,這些年來看到事情真實的一面,每天在內心掙扎,活在無間斷的循環之中。

一下哨子聲,時間回到八九年六月七日,飾演暴動分子的我,穿着白背心、窄身牛仔褲,手臂纏着黑布帶,拿着抗議的旗幟,叫住李鵬下台的口號。從碧街出發,跑到油麻地地鐵站口,第二幕場景的地方。德昌里的朋友,以音樂相伴,黑色的布幕包圍着扮演暴動份子的演員,時空交錯。20多年前的情緒又回到今天的油麻地。在藝術視覺上來說,這一幕的黑布在街頭上舞動,確實是十分成功的場地設計。設計善用了周邊的環境空間,讓顏色來說出當時暴動的氣氛及演員的心情。

在一輪混亂之後,一班暴動演員跟隨着黃衍仁的鼓聲,由快到慢,從油麻地地鐵站向旺角方向前進。我們走到一個比較人少,空間較大的公園,作為這個流動劇的尾場,並在整套劇完結之後作一點討論。在公園這一幕,三組主角再次輪流出場,說著這20多年來他們錯過的到底是什麼?記得有一幕,不知何故,我有比較長的對白。想起這套流動劇的感想,突然之間淚水便湧出來,在我來說,籌備這一套流動劇是因為我深深相信,我曾經生活過的香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我亦深深相信在我們這群朋友中多年來以不同的方式參與社會活動,有一天必定能找到香港人相信的價值觀及本土的核心價值。

到頭來回望這流動劇,幸好當日市建局的總監在論壇上提出政府避孕套這言論,不然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坐在修頓的觀眾席上吹水,也不會有機會嘗試做這套街頭流動劇。雖然所得到資料並不多,但在雨傘之後的今天,亦是一個很好的起步點,讓我們去思考六四究竟是什麼意義?已錯過的就由它過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