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六四報哀音傳承民運精神:愈來愈少人講,更要企出嚟講

(獨媒特約報導)昨日傍晚,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的同學於大圍火車站外舉行「六四報哀音」活動,以歌聲和反諷短劇喚起市民對六四事件的關注,傳承八九民運精神。同學表示,今年參加和觀看人數明顯較去年少,但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卻更見豐富,不少市民分享自己參與去年雨傘運動的經驗,更有中學生在留言板寫下自己對六四的想法。面對雨傘運動後的社會分裂,參與「報哀音」的同學希望大家從歷史中學習,連結六四與香港的學運精神,堅持追求民主自由的社會。

batch_馮同學
馮同學

模式改變 由學生領導

「六四報哀音」今年已踏入第五年,活動原本由「沒有製作」開始,然而團體認為應該把主導權交還學生,故各大專院校今年自發組職團隊落區,並透過成立聯校委員會互相配合。

首次參與的中大社工系一年級生馮同學表示,事前曾多次開會討論活動的形式及內容,最後認為音樂和短劇較容易打動和感染觀眾。他們以歌曲《媽媽我沒有過錯》、《長城》、《自由花》、《問誰未發聲》及《黃雀飛》穿插模仿政治冷感香港人的短劇,令觀眾反思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她指出,希望市民繼續關注六四,「我哋唔想當年學生的赤子之心被否認,也不希望大家隨時間流逝而忘記呢件事」,她希望透過活動把當年的學運精神承傳下去。

batch_劉同學
劉同學

已經第二年參與活動的劉同學負責扮演對學生冷嘲熱諷的香港人,他表示過程中感受到不少觀眾的白眼和鄙視,認為演出帶有成效。他續指,現今港人經常提及言論自由,但卻甚少在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故此,他們透過「一人一六四」,讓參與同學先大聲說出自己的全名,再發表對六四的感受,從中學會大膽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意見。對大眾而言,他認為意義在於不斷重提大家都逐漸遺忘,或是避而不談的六四真相。「正因為愈來愈少人講,我哋先要企出嚟講,因為佢同我哋嘅生活其實係息息相關。」另外,他指不少市民質疑他們八九年還未出生,憑什麼講六四?「就正正係我哋未出世,所以想佢哋主動同我哋分享當年究竟發生咗乜嘢事。」他們更在台前擺放一本留言冊,讓市民寫下對六四的感想,分享自己的六四故事。

batch_寫留言板

走入中學

「六四報哀音」除了在街頭舉行,亦會主動走入中學。劉同學稱,他們主要都是聯絡自己的母校,有些學校已經跟他們合作了兩三年。「有啲中學生幾敢講嘢,有一位同學表示若然當年中共唔清場的話,中國便無法再走下去。」劉同學指討論能夠帶動大家思考,與中學生對話跟在街頭的很不同。第一場「報哀音」在中大舉行,剛巧碰到中六同學到校參加收生講座,有同學在留言冊表示十分欣賞六四學生的勇氣,更認為平反終可實現。馮同學表示十分欣賞中學生的率真,也感嘆很多大學生已經慢慢被社會同化,失去了年青人應有的純真和勇氣。「他們經常想有沒有用,但很多時候就是想太多,失去了發聲的動力。」劉同學表示,今年更有中學主動找他們到校報哀音,他對此感到十分高興。

batch_IMGP9809

「如果中國民主化,香港會落得如斯田地?」

悼念六四的形式和必要再次成為了今年其中一個爭論點,對此馮同學指出,活動沒有刻意與雨傘運動連結,但希望透過重提八九民運的精神和重現絕食的畫面,讓觀眾思考它與香港民主發展的關係。劉同學認為,爭取中國民主絕對與香港有關,「如果中國能夠民主化,香港會落得如斯田地嗎?」他指出香港現在面對的問題有如當年的中國,例如出版、新聞自由和建立民主政制等。他希望以六四作為切入點,告訴香港人為何他們要發聲。

他們選擇在港鐵站外「報哀音」,令正在排隊等小巴的市民也要接收到他們的信息。劉同學相信港人明白及理解他們正在做的事,「只要能夠勾起他們的回憶,心裡應該會有一些inter-process work到出來」。

然而,他承認參與悼念的人數確實較往年少,而且除了一貫的「藍絲」外,今年多了一班罵他們「大中華膠」。面對這種分裂的狀況,劉同學重新肯定交流的重要,他認為溝通和提醒是尋找出路的方法。

batch_阿豪
阿豪

另一位參加了兩年報哀音,今年以觀眾身份支持的三年級生阿豪表示,悼念六四的重要在於它是一件不公義的事,「若然以前的可以被遺忘,那今天的也可能會一樣。」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指責這個殺人的屠夫政權,而這件事最終必需有人出來承擔責任。他指雨傘運動的確讓很多人「覺醒」,更願意參與政治討論。可是,他也感覺到參與悼念和支持平反六四的人數少了很多。「面對這麼強大的中國,我們沒有能力推翻這個專制政權,也未能要求她給予民主,大家都覺得無可能跟她鬥,唯有謀求切割自保。」他認為這種無力感是本土派崛起的其中一個原因,雨傘運動之後,很多人覺得平反六四不是香港人的責任,而只是中國內地的問題。

記者:陳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