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體育商品化 國際足協擁「私房錢」

文:嶸仔@運動公社

在剛舉行的國際足協大會上,除了選出連任卻又旋即請辭的主席白禮達外,還通過了國際足協的財政報告。報告指出,在2011 至2014 年國際足協4年間收入高達57億美元,當中最大的收入來源是電視轉播權的相關收益,有近25 億美元,第二大「財源」來自市場推廣的相關權益,有約16億美元。

這樣涉及巨款的財政報告,在七十年代以前是沒可能想像得到的。1974年,巴西人夏維蘭治成功爭取亞非拉國家足總支持,在國際足協主席選舉中擊敗競逐連任的英國人羅斯,成為史上首位非歐洲籍的國際足協主席。

前主席夏維蘭治開拓財源

他當選後,為了報答和鞏固第三世界國家對他的支持,就要尋找足夠資金來支持當地足球事業。但當年的國際足協雖是管理世界足球的最高機構,卻其實只得幾名職員。錢從何來?

適逢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經濟邁向全球化和後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不但見證先進資本主義地區製造業式微,也見證了商品化邏輯進一步擴張。競技運動的商業化或者是商品化當然不是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但足球管治者決定擁抱而不再抗拒商品化,則是在七十年代才出現的事。

總部設於美國阿特蘭大市的可口可樂是夏維蘭治上任後國際足協第一個主要贊助商。國際足協將國際大賽(尤其是夏維蘭治在任時創立的世青盃)帶到亞洲、非洲等邊緣地區,加上世界各地轉播世界盃決賽周,可口可樂的品牌就滲入到歐美傳統市場以外的地區。時至今日,可口可樂仍然是國際足協賽事最重要贊助商之一。

而促成夏維蘭治治下的國際足協與可口可樂達成協議的兩個關鍵人物,分別是一個叫PatrickNally 的英國人和其夥伴,以及Adidas 創辦人之子Horst Dassler。他們看準了尚未開發的體育市場推廣業務,除了為自己爭取到更多財富外,也造就了國際足協和國際奧委會等組織變得富可敵國。後來Horst Dassler 成立了ISL 公司專門經營體育市場推廣的相關業務,而為了保障自身業務利益,他在世界體育領袖的網絡苦心經營,白禮達當初加入國際足協就是Horst Dassler引薦的,而當今的國際奧委會會長巴赫則曾在Adidas任職。

除了品牌的贊助收入外,電視轉播性質的改變也讓足球比賽轉播費用大幅上升。隨着新自由主義興起鼓勵政府減少干預市場,加上科技的突破,收費衞星電視開始與免費電視競爭,受歡迎的體育比賽獨家轉播權就成為電視台爭取觀眾的一張王牌。而向國際足協等國際體育管理機構取得電視轉播權轉售圖利,也是ISL的主要業務之一。

名義上非牟利免法例管束

在這個背景下,與國際足協相關的金錢利益愈來愈多,款項也愈堆愈厚。本身名義上並非牟利機構的國際足協,卻能免去針對牟利機構的法例管束,內部的民主和透明度又欠奉,結果造就了不少貪腐機會。ISL破產後,大家都知道它長年是靠提供賄款予國際足協部分決策者以贏得合約的。

今次美國司法部的公訴書中,大部分的控罪都是與ISL 案相似,由此可見,ISL 案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根深柢固的問題是如何改革體制,令決定合約誰屬的國際足協要員能接受充分的民主監督。

白禮達宣告辭職時也提出了要改革國際足協的架構。到底怎樣的體制才能確保國際足協執委會的席位不會成為圖利的私人荷包,是未來重要的討論課題。

原文刊在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