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創新市集 人人共享 民間團體保育中環街市新方案出爐

創新市集 人人共享 民間團體保育中環街市新方案出爐

圖:John Chan

中環街市關注組公佈最新「原面積復修及建設創新市集」的保育方案,建議將中環街市發展成現代市集和創業空間,為中環注入創新元素。關注組早前向市建局代表介紹方案內容,提議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除了為大眾提供舒適的休憩空間,亦希望能成為鼓勵本地生產、本土創意、跨界協作、共享經濟的社區空間。在租金昂貴的中環,創造空間讓小店、老字號、社會企業、本土創意和創新項目等能「平行生存」,保護本來被「中環」壓迫的種種文化和小商業形態。

關注組強調,他們憧憬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並不是「另一個倒模式商場」,而是標誌著香港多元價值和生活的創新市集。關注組聯合召集人羅雅寧表示,方案提出原面積復修的方法是為了保育建築物的整體性,以及保留這個近百年社區空間的真確性,讓它有再生的機會。因此,在設計保育方案的時候,除了從技術層面中探討如何將日久失修的中環街市原面積復修之餘,成員都有仔細考慮如何將中環街市當時承載的內容、活動以及當中體現的價值一併傳承下來。「當時中環街市服務不同階層的人士,而且售賣的多是本地生產貨品。無論達官貴人又或是平民百姓都會在這裏買菜買肉,當中展現的包容性和多元選擇等價值是值得我們繼續傳承下來的。」小組希望,日後的餐飲和零售空間,都能希望能一同肩當初的精神,堅持本地健康食材和生活消費的多元選擇,共同實踐保育的真正意義。

關注組重申,保育的目的絕不應該為了「增加十萬平方呎」樓面。在原面積復修的基礎上,希望都能將建築物的外在建築和內在細節保存下留, 建築師黃頌威指出,中環街市內部人性化的建築細節,例如為配合售賣不同貨品的攤檔設計,利用自然採光塑造的氣氛,都值得保留,並無任何加建額外建築物的需要。在規劃未來不同樓層的用途時,黃頌威希望盡量給予更多的自由度予使用者,「我們建議在地下一層設立『彈起區』(Pop up space),讓大眾能夠『快閃擺檔』,支持本土創意,讓市民更無拘無束地享受這共享的社會空間。」

關注組亦希望為中環街市注入新元素,豐富中環街市的內容,讓它能夠繼續發展。關注組聯合召集人黃英琦表示,方案提議預留空間,提供「共享工作空間」,讓不同工作界別的創業者能夠在中環街市「返工」。她指出,共享工作空間近年在亞洲興起,亦成為新一代工作模式,共享工作空間能夠建立「創業家聚落」之餘,亦能成為創業者意見交流的平台,建立網絡,促進跨界別協作。「共享工作體現的是一份協作精神,大家貢獻自己所長,分享經驗,集思廣益,並不是弱肉強食的工作環境。我們希望將共享經濟、跨界協作、創業家精神等概念在中環街市萌芽,為中環價值注入更多的意思。」關注組亦提出彈性租借方案,在週未將一些工作空間租出,用作展覽、小型活動場地,更好利用不同的空間。

關注組成員鄒崇銘補充,「我們希望帶出一個平衡商業的持續性和社會效益的創新方案,為中環經濟發展模式注入更多創新的想法。」方案建議中環街市日後的營運不應該建基於「利潤最大化」,應該回應公眾利益,履行其社會和文化責任,實踐平衡財務發展和社會效益可持續的營運,在中環樹立另類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環街市成立時在中環眾多維多利亞式建築群中鶴立雞群,是摩登、前衛的象徵。」,關注組希望將這種「摩登、前衛」的形象由建築物的外在轉化成中環街市日後的內容,無論在營運、管理、發展方向都承載前衛、創新的精神。

關於中環街市關注組

中環街市關注組的成員來自規劃、保育、文化創意及關注市集及小販發展的學者及專業人士,包括黃英琦(文化評論人)、羅雅寧(中西區關注組)、龐婉儀(規劃師)、姚松炎(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梁志遠(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金佩瑋(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師)、鄒崇銘(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等,詳情請留意本會Facebook專頁

中環街市關注組
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