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增加選修,「學生為本」?

增加選修,「學生為本」?

圖:蘋果日報

喇沙小孩,補習班大排長龍,已不是陌生的事情,是每日也在香港發生的「平常事」。教育局更於早前,鼓勵新高中學生修讀三至四個選修科目,由以往的「四加二」增至「四加三或四」。雖然教育局並未落實該決定,但我們能想像,這項重大的改變,將會苦了學生,苦了學校,學習將會變成一件苦差。

苦了學生

大學的收生準則暫時未會有重大改變,但難保一天,八間大學的收生標準不會因學生選修科目更多,而獲得更大的優勢。試想,大學的取錄標準,當然是取錄,成績好及優勢的學生為先,假如,學生能修讀四科選修科,且成績不俗,大學豈不是更樂於取錄他們?

同學們面對這種「競爭」,相信不論弱勢學生或普通學生,也會明白大學的取錄準則,嘗試修讀更多選修科,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使他們在大學選修時,能得到大學的青睞。但這種競爭的方式,到頭來是苦了學生。由於,現時的學校生活已令大部份學生苦不堪言,大量的課外活動、功課、補習,將來更加上多一至兩科的課時及溫習時間,只會減少他們已經僅餘的休息時間。

增加選修科,意味著學生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功課、溫習。或許,要更有「效率」地學習,對能力高的學生來說,並不困難。因他們懂得遊戲規則,記憶力及學習能力比正常學生為高。

弱勢學生呢?弱勢學生或SEN(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習能力已低於正常學生,他們已需要更多時間來學習。增設一至兩科選修,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困擾,筆者曾接觸不少SEN學生,他們已經表示,現時的課程困難,艱深,回家後需要大量時間完全課業,甚至有學生不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課業。增加選修課後,對他們又有何等的影響?恐怕他們不能完成課業的問題會較現在嚴重。

或許,教育局會說,他們只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增加選修科,沒有鼓勵弱勢學生修讀。但沒修讀更多選修科的學生,會在大學收生時,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嗎?回到最初的問題,假如各位面對兩位成績差不多的學生,你們會選擇有修讀更多選修的學生嗎?

苦了學校

對老師來說,在現行的制度下,以三年時間完成教育局的課程內容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由於,課時不足,現行的「四加二」修讀模式,已經令學校及老師疲於奔命,不少學校要求老師為學生在暑假(或任何假期)也回校補課,或操練公開試題,已令老師們不再享有假期的休息時間(名義上是假期,實際是為備課時間)。由於課時的限制,增加選修科,只會令老師們在的課時更不足,假期更需要回校補課。假如假期的時間不足以完成課程,更需要動用週六的時間,變相令老師們只能在星期日及平日放工時間,爭取時間備課及批改作業,增加他們的工時。

弱勢學生的老師們,更可能需要利用更多的工餘時間,為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重新講解課堂的內容,眾所周知,弱勢及SEN學生在學習上不及普通學生,他們較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大量內容,半小時的課堂內,老師只能講解一至兩個重點。假如他們能完成明白,更是一件創舉。要在增加選修,減少課時的前題下,照顧弱勢學生,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放在每一位前線老師身上。

以「學生為本」?

教育局經常以「學生為本」為口號,推行各種重大的教育改革,又有多少教育政策真的以「學生為本」?

增加選修科是一件重大的教育議題,需要完整的研究,才可下定論。而不是隨口「講了就算」,更不是為解決學生減少修讀某些人文學科(例如,中國歷史科)的答案。政府經常表示,老師不要為自己的飯碗,而要求實行小班教學,又何必為人文學科的生存,而實行增加選修?

根據政府一貫思考方式,相信他們不是為了保住某些人文學科老師的飯碗,而增加選修科。政府懼怕中史科的消失,為保存中史科,而不惜增加選科,是否為了回應中央及建制派的願望?

或許,親中教育團體的口號是正確的,「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各方請以學生學習成長為大局,勿因政治而干擾教育」。